9月15日 周日 晴
今天周末,有时间整理蓝玫老师第一次课的讲义,摘录需要咂摸的每一句话,就像群里老师讲的,“每一句都是金句,值得你坐下来仔细品味”;读朱永新教授的文章,边做笔记边思考。教书二十几年,做班主任时间也很长,开过无数次的大大小小的家长会,但从未像今天这样明晰家校关系,实践中的家校联系也仅限于家访和家长会,自己很惭愧,这么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曾自认为是负责任的老师,“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但经过今天系统完整的学习,意识到自己走了很对弯路,犯了很多错误,要是能早点读到这些书就好了。
误区一:家校合作共育就是家庭和学校的联合。
参加工作这么多年,对家校合作的理解就是家庭和学校,沟通的方式就是家长会,时间再往前推一点就是家访。我校服务区域南北跨度达50多里地,身为农民的家长们都已经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不再种地,转而到附近的厂子上班,基本属于三班倒,空巢现象特别严重,家访一次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所以现在的家校沟通就是通过家长会和微信群,从未想过还有社区服务。学校德育处也曾组织过到花卉实践基地、红色革命的摇篮—长山中学校史馆、三里河桥等地的参观,实践。但是,在我心理,这都是德育处每年必须要组织的活动,政治等意义更大一点,教育的意义要少一点,且与社区教育无关。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家校合作的主体也包括社区,社区为家校合作提供重要空间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也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关系,都属于家校教育的一部分,这为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借助可以借助的力量,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误区二:家校合作的目的就是沟通、联系家长,让家长理解老师,服从老师学校的安排。
在朱永新教授的文章中,对于家校合作共育中概念,他说:学校是专业机构,家庭和社区是非专业机构,他们彼此呼应,形成磁场,并相互影响着磁场中的一切。家校之间要产生精神共振,达到“不教之教”的良好效果。
“精神共振”让我眼前一亮。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沟通、引领、服务-谈班主任工作的定位》自己感觉理念也算超前,但要想和家长与孩子达到精神的共振,是一件从未想过的事。一直以来,尽力引领农村学生的家长,引领还未初中毕业的父母,甚至是特殊家庭中的爷爷奶奶参与到孩子的教育生活中来,一直是我家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感觉就不错了。“精神共振”从未想过,也是不敢想的一个目标。今天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今天的父母不同于二十几年前的父母,对于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他们也有了一定的要求,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顺势而为,不能思维固化,了解每一个孩子,了解每一个家长,能做到“精神共振”达到“不教而教”的,务必要做到,拉一把能做到的,尽量拉一把。当然,这对老师的要求比较苛刻,也需要老师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还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甚至也可能会费力不讨好,但为了孩子,也要试一试。
误区三: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就是帮助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以及如何提高成绩。
曾经有家长和我说:“朱老师,我也是第一次给孩子当爹,不知道如何做,一切都在慢慢学习中”当时的我确实被这句话惊着了。大实话,但也反映了现在的家庭教育的现状:各行各业都要持证上岗,但唯独生孩子这件事,父母不需要培训就可上岗。孩子是生出来了,但怎么教育却让很多父母束手无策,打骂不断,溺爱无度,甩手掌柜的各色父母都有。为此,我的很多班主任工作都是在指导父母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怎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的曲子唱不的,费力不少,效果了了。农村家长有认识的误区,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因此,家长到校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俺家孩子这次成绩咋退步了呢,你该揍就揍,狠狠地揍就行”。在他的思维里,成绩不好就该揍,揍完了,成绩就上来了。成绩好也掩盖了一切的问题,比如品行不端,自私自利,懒散无纪律等。纠正家长的思维很难,时间长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也就被家长引入了误区:关心成绩多过对人品的引领,关心孩子具体的一件事的解决方案,而不考虑这孩子的长远发展。
“指导父母处理好家庭关系;如何认识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科学的教育孩子;当好父母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帮助父母了解学校生活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孩子学习的现状与特点;获取社会的教育资源”等都是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内容。想来,我把它窄化了很多。一句话共勉:家校共育的效果取决于父母的教育素养。想要提高孩子的素养,班主任老师只能多从父母的教育入手,授之以渔,提高他们的学习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
误区四:家校合作的意义是为了家校之间的那个娃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练就了自己能够尽可能的站在家长立场,孩子角度考虑问题。除非特别情况,家校矛盾也会处理在萌芽状态,也曾经沾沾自喜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才发现了自己的浅薄。我所谓的“处理”,只是让家长不敢,或者不好意思找老师或者学校的麻烦,因为中间有个娃在我们手里,并不是心服口服,只是把问题压下来,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家校共育的理想境界是不断推动父母的学习和自我成长。教育孩子是父母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和反思。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伤害,如果父母能够用心梳理自己孩童的经历,不仅有助于发现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还能借回顾和反思化解自己的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实现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再次成长。这会形成尊重,理性,文明,友善的家风,有利于形成学习型家庭。
实践中,遇到问题,我会给家长喋喋不休地讲各种道理,以为思想通则百事达。但事实往往很打脸,带了几年的家长,最后孩子要毕业了,发现家长基本没啥改变,自私的还是自私,对孩子束手无策的仍旧束手无策,管不了手机的还是管不了。今天看,培养学习型班级,培养学习型家庭该是多么重要,单纯的苦口婆心没用,还是要让家长形成自己的学习力才好。
教育是个大课题,你我他都是课题主持人、课题参与者,没人能够例外。唯愿我们能在朱永新教授新教育的指引下,在蓝玫老师的文章中,学到如何给自己教师角色定位,学到如何让书本知识走入我们的课堂,转化成自己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一起,向着明亮那方,大踏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