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声音,亲切的面庞,一切都好像恍如昨日,一切又那么的真实。
再次见到于校长,是两年多后的今天,可是往日的一切又历历在目。世事变迁,物是人非,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命运的安排,就像刚参加工作时我不知道自己会遇上这么优秀的团队,又不知道这种相遇很快以猝不及防的姿态结束……
于校长非常关心我们的课堂效率,他认为要成绩必须抓课堂,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于校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发我们的思考:
平时教学,你更关注什么?
1.备课时,应多关注:“用教材,教教材”还是“目标明晰,加工教材”?
2.上课时,应多关注:“有无告诉”还是“有无明白”?“方法好看新奇”还是“方法与目标的一致性”?
3.考虑作业时,应多关注:
设计:为了“多做练习”还是“检测目标”?
批改:关注“对与错”还是“与预设目标的关系”
反馈:为了“告知对错”还是“促进学习”?
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我们思考,我们真正懂数学吗?我们懂怎么教数学吗?我们知道到底该怎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吗?
于校长还列举了一些教学中的不良现象:
1.以教代学,只讲不练,满堂灌。
2.以教辅资料代替《教案》或者《教学案》。
3.目标同化,没有分层。
4.题海教学,以练代学,以考大国学。
5.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套路)轻原理(内涵,思想等),重内容轻关联(逻辑)。
6.只教不“管”,只教不“引”。
7.课件与教案是“两张皮”
8.依赖教辅,多媒体,被“课件”牵着鼻子走。
这些不良现象存在于所有人的课堂,只不过有些人的课堂严重,有些不严重。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中不良现象不断减少应该是一线教师工作的重点。
于校长还指出,小学阶段的孩子受亲子关系的影响最大,初中阶段的孩子则更多关注老师与自己的关系,高中阶段孩子的行为则主要受同伴的影响。于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九显得如此重要。他还通过两个具体的案例让我们体会遇到师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做,是继续与学生纠缠还是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于细节处彰显老师的宽容还是与学生斤斤计较?于校长还指出,竞赛题,中考题和高一内容应该是数学老师关注的对象,不能跑偏,尤其是教辅资料上的题目不可取。
于校长还向我们介绍了如何编制课程计划,以及如何编写教学案,这些既前沿又很实用性的内容使我们收获了很多。
一生中有一位贵人足矣,而于校长是我初入杏坛的第一位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