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很巧,就在刚刚读完围城正文,在看杨绛为围城写的书评的时候,一夜之间朋友圈四处泛滥“杨绛先生”,在此之前,对于杨绛这个名字,我是完全陌生的,甚至连她和钱的夫妻关系都不知道。恰逢其时吧,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所以特意去查了一些杨绛先生的生平,他们这个年代的人经历过太多,历经世事沧桑,出类拔萃却依然保持一颗清净之心,确实不容易,看到几个名字,洗澡、洗澡之后、我们仨,我选择了《我们仨》,可惜的是我终究静不下心,看完了围城却没法看完我们仨,也许太浮躁了吧,看了有大概1/3,感觉上这本书更像是自己圆自己的一个梦,一个可以一直一起走下去的梦,至少可以多走一段,让一切不至于那么突兀,在这个世界为她们夫妻二人存在,捧着书的我,无法融入其中。
相比之下,貌似围城更适合我,也许这个年纪刚刚好,有些经历,有些迷茫,所谓爱情,所谓梦想,不知何为生活,不知如何生活。方、唐、苏、孙之间的感情何其逼真,每个决定每个想法似乎都是你内心深处的真实,与苏的暧昧同行却草草收场,对唐的迷恋未果却也念念不忘,最终和孙的随波逐流无奈姻缘,处处充斥着纠结,处处都透着三分无奈,书中的琐碎拼拼凑凑,可不就是你我真实的人生写照;对于亲情、友情也毫不逊于对爱情这条主线的描述,是父爱,可同样也应该有个性,父亲只是众多社会角色当中的一个,怎样才算是合格,没有标准答案,我不知道身为人父是怎样的体验,但是如果是我怕是不会无私到放弃个性,方氏父子的不完美更贴近于我对亲情的认知;而友情,于我而言,酒肉过后仍不嫌弃,相处一段时日还能舒心顺眼聊得来,那就是朋友,雪中送炭固然是好,但也不是必须,耐得住时间打磨才是真。
什么是围城,是上海?婚姻?或者就是生活本身?我们一直在这里,我们就是这座城,有人进来又匆匆离去,留下些许痕迹,也许随着时间流逝,这些痕迹越来越浅,可它终究还是让你有所改变;我们就在这座城里,茫茫然不知所措,不断地调整方向,却也始终无法到达远方;一切的肮脏龌龊身不由己都被藏在城内,没有人能看到,我们用心经营的这座城,将自己牢牢困死,无法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