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朝中期的人口总数进行推断(总人口:60070000人,厂卫特务约有120000人,详见(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大约每500个帝国臣民中就有一个是特务,古时候一般是五六个人组成一个家庭,以此来说,大约每100户人家中就有一家是特务之家,大明帝国简直就是个特务之国。能有如此盛大的景象,永乐帝朱棣功不可没。
以上数据是明中期及之后的事,永乐时期可能没有那么厉害,但话讲回来,将大明真正推上“特务帝国”的有力推手恰恰是这位明成祖朱棣,因为在他的手里,除了原有的锦衣卫特务机构以外,又新增了宦官特务组织机构——东厂,由此开创了大明宦官特务统治的先河,那么朱棣变本加厉、架屋叠床般设置特务机构是为何呢?
由于自己的皇位得来的很不光明正大,再加上建文帝神秘失踪,自己的皇位还是会受到很大的威胁,所以自从篡位登基开始朱棣就不惜采用一切极端手段来加强绝对的君主专制,如着魔般血腥的屠杀所谓的“建文奸党”、大兴酷吏政治、鼓励弹劾告讦、实施锦衣卫统治等。但是朱棣的这些举措在实施了十多年后,似乎并没有完全达到他预期的目的,酷吏与告讦政治造成了许许多多无辜者被冤死,大明人人惶惶;宠臣纪纲统领的锦衣卫尽管侦破了许多“大案要案”,但没有一件可以跟失踪了的建文帝直接挂上钩,尤其可恶的是,奸人纪纲太不是东西了,我给了你那么大的权力,你倒好,不仅不能给我搞出个满意的结果,反而暗暗图谋不轨,自小就有严重心理创伤的朱棣很敏感:光靠锦衣卫一支特务机构还不够,一旦它的权势太大了就会出乱子,正所谓“养虎为患”,最好的办法就是给锦衣卫找一个制约与抗衡的力量。
永乐帝正琢磨着呢,又发生了一件事刺激到了他。就在锦衣卫特务头子纪纲被处死后的第七天,朱棣接到了弟弟蜀王的秘密奏报,他们的十九弟谷王朱橞宣称:当年是他与李景隆故意打开金川门放走建文皇帝的,如今建文帝正躲藏在谷王府。谷王说,他要为建文帝伸张正义,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明太宗实录》)
尽管这是一出谷王自编自导的闹剧,但着实把篡位犯朱棣吓得不轻。自踩着建文朝文臣学士的鲜血和白骨登上皇位的那刻起,大明各地都有建文帝出亡的新闻出现,朱棣每每想发作但又不能,自己早已经宣告了建文帝被烧死了,要是公开指摘锦衣卫刺察本领与技术不高的话,岂不是自己扇自己耳光?但就此维持现状,只让锦衣卫去看着文武百官、大小百姓和一切潜在的敌对势力?从永乐朝前期的政治实际来看还真不行,必须得另有一些人去看着锦衣卫和锦衣卫所看管的对象,做到相互监督。但是这些人去哪里找呢?
雄才大略的朱棣只是稍微发挥了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就搞定了。要说朝中大臣,尽管他们个个都很有能耐,但似乎与本皇帝还是隔了一层,最是贴心的还是狗儿之类的宦官(“文皇以宦官为忠于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后遂多所委任”)。从北京一直打到南京,一路上除了燕军将士攻城略地、冲锋陷阵外,还不是因为这些不男不女的内侍的处处照顾,才会那般顺遂。“初,成祖起北平,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永乐上位后,肩负特殊使命的郑和下西洋、杨三宝出使尼八剌(今尼泊尔)、侯显出使西域等,几乎没有一次不成功的,再有内侍仇纲及时告发了纪纲“谋不轨”……想到这些,朱棣的内心无比兴奋,宦官多好啊,一来他们“忠心耿耿”,二来他们没有男人的那种需求,因此不用担心大明朝后院着火,金钱多了对他们也没用,他们已经断子绝孙了。那好,就用这些没有妻儿牵挂、没有男欢女爱的人,最妥了。让他们去办理绝对机密的皇差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想到这里,朱棣的脑子里闪现出这样一个念头:创办一个类似于锦衣卫的新的特务机构,让他们去刺探包括锦衣卫在内的大明帝国所有人群。
虽然高皇帝朱元璋有着宦官不得干政的“祖制”,但朱棣还是打开了潘多拉盒子,这导致本是以皇帝为主角的大明朝,经常被宦官抢了戏,朱棣罪责难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