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面的归纳,分析一个结论必先找到其理由,而理由中又要分析那些作为证据的理由。不然一个结论只会空洞无力,要么就是自己证明自己。这样的结论都不值一哂
常见的证据类型有旁观者的证词,你也可以说成证人的言论,科学研究的结果,类比论证。比如广告中总会放一些用户的采访,说用了产品之后就如何如何。我相信我们很多人应该不会轻信这些言论。且不说这些路人甲是不是安排好的。单从旁观者的角度,我们也很难采纳这些证据。因为一个人的体会是随着当时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看到的东西也会随着距离的远近而有偏差。其主观程度太大,这也是为什么法庭上对于证人的证词要从多方验证的道理。
然后就是权威机构或者科学报告上的结论分析。这类证据的可信度和其研究问题的方式,情境,实验样本,相关联的研究引用有关。研究者当然是希望自己的研究结果和自己预想的越接近越好。那么他们就可能采取一些手段来控制结果。所以我们要看这个研究是否可以被其他人验证,是否有多方的认定。当然,一般信息中很少会提到这些,但是我们应该主动去寻找,这样才能准确的判断这种证据。然而,再科学的研究也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引用这个证据,毕竟一个结论也不是理想般的全面。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分析其研究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最后一种是所谓类比证据,也就是找一件相似的事情开对比其共同点。这类证明很有迷惑性。比如说互联网的出现不会让传统媒体灭亡,就像快餐店无法取代传统饮食一样。这个观点很容易让我们迷糊。粗略的看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仔细分析我们就能发现端倪。互联网不只有快餐店的快速消费信息的特点,还具备快餐店没有的快速传播信息和影响人的行为的特点,而传统饮食和传统媒体比起来又有文化积淀,烹饪方法多样的特点。也就是这些事物的不同点反而很重要。到我们很容易被其相同点迷惑,我们应该抓住其不同的地方,仔细推敲。不然我们很容易陷入这种狡猾的逻辑,特别是错误类比谬误。比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个差生在一个班级里是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粥。首先这种带有感情评价的比喻已经不适合说服人,而且我们忽略了一个学生可能发生的改变。
总之,对证据抱着严谨的态度会让我们更高的分析结论,更多例子可以看看《学会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