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是不看好这部片的,但细细一品,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
不看好倒不是因为选角,而是我不太喜欢为了取巧而拍的电影。
而这部电影,被设计了太多关节。
首先是片名和贯穿背景的诗。
这2首诗用得恰如其分,对爱情的自我审视和挣扎其中的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导演一早就把这部片定下了文艺片的基调。
《第一炉香》的英文是Love after Love(中译名是爱复爱)。
诗人是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艾略特奖的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诗很美,“you will love again the stranger, who was yourself”,是一个从爱情泥潭挣扎出来的女人,重新接纳自己的心声。
电影史上特别喜欢这首诗并把它作为片名的还有2部,一部是1992年戴安娜·克里斯导演的法语片,另一部是2017年克里斯·奥多德执导的美国片(中译名是爱无止境),IMDb 5.5,也是冲着电影节的小众文艺片。
片中背景的那首诗是有葡萄牙国父之称的路易·德·贾梅士写的爱情诗,爱情令人痛苦、孤独,但又无法舍弃,像极了沉溺其中而甘愿沦落为乔琪乔的黄金库、梁太太的人贩子的葛薇龙。
背景诗是乔琪乔用葡萄牙语念的,和原著一样,异域情调和诗化的意境在开头便一把抓住观众的心,像是精心打扮后的素颜。
太刻意。
其次才是选角问题。
抛开虎背熊腰的马思纯和长工模样的彭于晏,最出戏的其实是台词。
一张嘴就暴露毫无情绪代入感的台词功力。
乔琪乔对葛薇龙念诗那段,是男女主的初次见面。一个是久经情场的浪子,前一分钟还在和梁太太斗气,下一分钟只不过是想随便撩撩梁太太手下的另一名棋子罢了。
彭于晏没能把游戏情场、刻意又故作随意地口吻说出来,倒是台湾口音的缘故,国语感觉都说不利索,一秒出戏。还好外国人对中文没那么大讲究。
马思纯始终游离在这个角色之外,从一句“听不懂”就听出来了。还有那副说完就嘟嘴的淘气表情,像是未经情事的高中生;葛薇龙那时可是香港冉冉升起的交际花新星,对这种把戏是见怪不怪,又有些少女娇态才是。
很多人诟病角色和原著差异太大,我反倒不稀奇,因为许鞍华改编的张爱玲电影一向如此。
我怀疑她选主角是试图用明星流量来掌控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的平衡感。
她改编的张爱玲电影《倾城之恋》和《半生缘》,清一色为当时大咖,1984年拍的《倾城之恋》,男女主是荧幕情侣缪蹇人和周润发;1997年的《半生缘》梅艳芳和吴倩莲分别饰演顾家姐妹,黎明饰沈世钧,葛优竟然演祝鸿才。
有一说一,马思纯的颜值盖不住其他演员,和俞飞鸿、张钧甯、梁洛施、张佳宁PK,她们哪一个不是媚态十足,俞飞鸿虽然是半老徐娘,但从片中看来也很有风韵。
马思纯不像是上海滩过来的“粉蒸肉”,而是初次进城乳臭未干的乡下姑娘。
总之,角色不该是这个味儿。
我特别不放心的,还是许鞍华的编剧功力。
许鞍华对张爱玲的电影改编,只能做到形解,而得不到神韵,更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判断。
《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略有技巧而未臻成熟的作品,好比是超市里的半成品,若是快读,还是能感受到张爱玲独特的文笔和对女性迷失的思考,再细嚼,港沪两地的文化困境和那一代女性的抉择差异,是没有的。
写得还不够深。
这就对电影改编的编剧要求甚高,对场面背景、主角家庭、港沪两地的文化差异都熟埝于心,需要重新对小说进行很大的改动,把小说中略过的故事都延展开来。
从许鞍华对《倾城之恋》这部张爱玲成熟期的作品改编来看,她就是照搬。台词、故事情节都一一和原著一致,照搬得还画虎不成反类犬。
如果《第一炉香》也照搬,这部片子就彻底完了。
电影和原著之间,总是有些沟壑的。
有些电影风采异常,远超原著,比如《色戒》;有些电影和原著相得益彰,各有精彩之处,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大部分电影白白浪费了又一部极好的故事文本。
与之对比的是李安的《色戒》。
《色戒》在张爱玲小说里,只能称是部青涩的习作。在李安拍《色戒》之前,文学界又有多少个人对这部作品青睐非常呢?
李安重写了《色戒》,像是给一具木乃伊补了水和肉,这部作品活过来了。
他照自己的理解,丰满了整个故事线。在设计易先生前,王佳芝的戏剧生涯和2次失败行动给后来增加了丰富的经验;王佳芝和易先生的三次床戏慢慢看出她的心理变化,到最后放易先生脱身已经合乎逻辑,而不像原著那般突兀。
不知道许鞍华是不是也认为以前编剧不行,这次特地请了王安忆作阵。
王安忆的小说我就不太认可,在学校时曾和别人谈起,王安忆的小说就像是部上海老式留声机,每次放音乐,磁头刻着旋转的磁碟,咿咿呀呀一断一续的,韵味是有了,音乐听得是很吃力。
这两人合璧,我对剧本的矫揉造作又多了一层担忧。
最后,大咖团队镇楼也是为我所不取的。
每部杰出的影片背后必定有精良的团队,这无可厚非。
实际上从预告片的色调、布景和配乐来看,影片还是挺有实力的,够得上入围电影节的资格。
我只是单纯讨厌拿大咖团队来做营销点罢了,不过估计思量再三,导演也觉得宣传马思纯和彭于晏也难以造声势吧。
影片看还是要看的,就当是看场音乐剧好了。
这也是这部片子特别值得期待的部分,请关注片中的摄影技巧、服装和剪辑手法,忽略角色和故事,不要评论演技。
说说这次加盟的大咖团队吧。
摄影总监杜可风(Christopher Doyle):是《中国合伙人》的首席摄影师,也是《踏雪寻梅》的摄影师。
服装设计师和田惠美(Emi Wada):曾因黑泽明《乱》获得奥斯卡服装设计奖,中国操刀的有《白发魔女传》《英雄》,斩获香港金像奖最佳服装造型设计。
配乐是坂本龙一,为《末代皇帝》创作配乐,《荒野猎人》的音乐监制,各类奖项加身。
艺术执导是赵海,之前在《黄金时代》和许鞍华就合作过。
除了期待大咖团队外,还有一个不确定因素是俞飞鸿的演技。
很多人评价俞飞鸿在片中是端着,不适合这个角色。我觉得不然。
梁太太是个精致的物质主义者,突破上海门第之见,嫁给老头子做四房太太。老头子死了,她也徐娘半老,但仗着有钱、脑子好使又周旋在香港形形色色的官僚和浪子之下。
俞飞鸿要演出梁太太的精致、压抑多年的情绪并不难,难的是市侩气。
原著中有一段情节,是梁太太发现手下的侍女睇睇和乔琪乔有首尾,睇睇开口硬刚,梁太太立刻还嘴,先是对睇睇说的笑然处之,而后是威胁,赶走睇睇后就开始骂街。
这是梁太太的另一面,后面再也没出现过梁太太怒火朝天的场景。
你会发现梁太太看似是个声色犬马的精致女人,但发火起来和抓到小三而街头骂娘的正宫没啥两样,这点演起来极难。
不知道俞飞鸿能不能把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