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探讨,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这似乎是自己细细品来也常游离不定的话题。其实,知和行不是有先后顺序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知”到达了一定深度,“行”便是势如破竹;如果实践深刻,认知也自然入木三分。《墨经》中将知分为“闻知,说知,亲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里的“知”便是指“亲知”,“行”为“方行方知,方知方行”。
在日常工作中,也常常遇到制定的行动项很难执行的困扰,有时觉得是目标不清晰,有时觉得是行动中困难重重;Action行动项,是一个执行层面的东西,但是“行”与“知”,做到“合一”才是落实行动项的最佳状态。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行动可落地,是不是需要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知”与“行”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如何用SMART原则夯实Action Plan"这个有趣的课题一起探索吧!
一、SMART原则
制定行动计划而设定的行动目标,为了达到“亲知”的深度,需要我们对行动目标分解、细化、统筹等,SMART原则便是很好的工具。
1.1 SMART原则是什么?
S:Specific,具体的;M:Measurable, 可衡量化;A:Attainable, 可实现;R:Relevant,相关性;T:Time-bound, 有时间限。
1.2 SMART内在联系
我们的目标要是具体的,“S”,是从大的、宏观的Goal 目标分解出来的具体的目标。比如,我们的Goal是“提高架构师概念性验证(Proof of Concept,POC)的质量", 这样的goal的实现,会有很多影响因素,我们需要分解、罗列。比如,提高质量需要对于POC有完备的验收标准(Definition of Done), 这一条就可以作为Specific元素。
从我们的“S”来看,还是偏概括性,从“S”到“M”,将我们的目标再做深入,从抽象到具体,具体展开了,我们的画布/画像是什么样子?继续延续我们举的例子,制定DOD,可以有哪些指标呢?需要澄清业务价值、背景、有端到端验证、必要的培训文档等。这样,就架起来整个框架!
此刻是不是有一些清晰的感觉啦?如果把“M”比作一次优雅的起跳,那么从"M”到“A”,“A”便是我们的落脚点。我们是否能成功落地?如何衡量我们的"M"做到了?这都是在"A”有个聚焦。
在“A”里,横向维度上,是为我们的Goal服务的——
- 我们要衡量任务与任务之间,是否能环环相扣?
- 是否可以构成因果,达成最后的目标?如果没有,中间还需要补充什么?
- 我们最后以什么方式来验证,我们的"M"都做到了?
比如,POC相关的DOD达成了,能直接提升我们的质量了么?中间可能还有需要有人可以对于DOD的检查;
在纵向维度上,是要考虑方案本身的可行性,我们要考量可用的资源或者涉及的范围等。比如,POC的DOD,影响到的人有架构师、项目经理、开发、测试等,每个人在DOD的贡献具体贡献是什么?要为我们的框架,找到owner,并且考量,他是否能做到。
"R"是反映计划任务与目标的相关性,这让我们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比如,不完备的POC会带给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因为方案不清晰,遇到很多开发障碍。
“T”是一个时间的管理,“T”也往往限制了“A”,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去考量落脚点,这可能是一个阶段性也可能是一个较长时间的,都需要通过“T”明确出来。
二、如何引导团队通过SMART制定Action Plan
首先要对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想实现的目标进行澄清,以大化小,分解、梳理。
针对分解后的具体的小目标,每个要分析相应的风险、问题、资源、挑战等,可以借助逻辑层次或鱼骨图等工具。然后用SMART原则进行逐个填充,最后再回归整体的目标,整理。
填充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问题的gap,甚至是看到更大的问题,需要我们回过头来,再调整框架,在整理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对一些问题或行动项做合并处理;都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最后形成完整的Action Plan方案。
三、结语
此刻,你对“知”与“行”是否有更深的认识呢?展望制定Action Plan之后,大家是否有意愿去做呢?如何让大家愿意去做呢?这是我们未来与大家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