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的小道两侧的绿化树青翠而挺拔,刚修剪完的树,跟人刚理过发一样,脱离了蓬松杂乱的样子,换上了一副干净整洁的模样。
离小区出口处不远,就是我们小区的小广场,广场上有花坛,各种各样的花供人们欣赏,广场四周种上了高大的暴马丁香,春季里开花的那几天,真的是芳香四溢,引人流连驻足,只为品那沁入心脾的香。
广场的一角有体育器械供人们锻炼,还有一座长长的滑梯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堂。总有老人或年轻的父母领着孩子在那玩。
路过广场,看到一位老人拎着刚从超市买回的东西,跟一对年轻的夫妇在聊着天,年轻夫妇一边聊着天一边等孩子从滑梯上下来,让孩子跟老人打招呼,老人从袋子里拿出了吃的,要递给孩子,还没等孩子说话,年轻夫妇就拦着老人说:“他不要!”,老人说:“这是给孩子的!”年轻夫妇还是拦着,说:“他不要!”
孩子躲在妈妈身后,看着老人手里的东西,眨巴着眼睛,再抬头看看妈妈。老人只好把东西放回袋子,寒暄几句后,就悻悻地离开了。
孩子妈妈还教导着孩子说:“我们不要别人的东西!”小孩默默地点点头,然后又去滑梯上玩了。
我听老师讲过一件事情,老师朋友的小儿子特别可爱,无论是谁见了,都想抱抱亲亲他。每次老师一要给小孩子东西,无论是糖块啊、小饼干、小点心之类的东西了,小孩的父母都会赶紧制止,还是那句经典的话:“他不要!”
时间长了,孩子慢慢长大,一次老师和朋友一家人逛商场,老师问到已经长成小伙子的他要什么,小伙子回头看看父母,说:“我要什么,你得问他们!”
老师跟朋友对视了一下,朋友什么都没说。
相同的场景在生活中不断地重演,我们也是在这样的教育当中长大,相信很多人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也是受着这样的教育。别人给东西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不要”,即使是对方真心想给的,即使是自己想要的,也会强烈地客气一番,直至一方败下阵来。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只是想告诉孩子,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不能要别人的东西,这是规矩。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父母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想到规矩和替别人着想,却忽略了孩子也需要尊重的事实。
甚至直到孩子长大成人了,有的父母还是一样地管着孩子,认为孩子没有长大,还不会安排自己的生活,要替孩子做决定,这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一位哲人说过,爱情、友情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母爱是以分离为结局的。一个成熟的母亲是懂得退出和放手,只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让他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这样的父母才是智者,才是合格的。
只有相信孩子的父母才会教育出相信父母的孩子,比起父母直接而武断地做决定,不如放手让他去飞,给他尊重,问问他的意见,也许这样,才会转变孩子一遇到事情就慌乱,不会处理问题的状态。也许他就能更早地成长,成长为一个让父母意想不到的成功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