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们很多人眼里的历史是很单一的,是指人物的单一,像一个木偶,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简单来说,非黑即白,教科书告诉我们这个是坏人要唾弃,那个是好人要学习。
元稹因为写的诗好,所以,教科书上不说他为了功名抛弃爱人,并且还恬不知耻的写文章诋毁人家,那么,我们想当然的认为元稹各方面都好,人品好,学问好,当官也是清官,各方面都好;蔡京是贪官,所以,他的书法也狗屁不是,因为他是“坏人”,于是一无是处。
我并不否认元稹的诗写得好,但是,也必须承认确实辜负爱人;我也不否认蔡京在党派之争中做了很多人神共愤的事,但是,也必须承认他在书法上还是很有造诣的。那么其实我们就明白了,写诗写的好跟人品其实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书法好不好也跟人品没关系。
在我的历史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冰冷的一句话,一段描述。
历史杂侃,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正文
前一阵子看资治通鉴,看到汉朝韩信的时候,我对这个人产生了很大兴趣,止不住的想去了解,于是查阅资治通鉴、史记、汉书,多方验证。
我们来认识一个有战略眼光,却很少具体操作;有忠诚,也有野心,会打仗,情商低有血有肉完整的淮阴侯——韩信。
1、有大志但是眼高手低
在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并且劝刘邦拜韩信为将之前,韩信没有显示出任何的才能,不管是在楚,还是在汉,都是一样,但是在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后,韩信却可以平定六国,为什么在拜将前后有这么大的差距,我们发现一件事,拜将前从事的都是具体的事件处理,也就是战术层面,这个恰恰是韩信所不擅长的,韩信擅长的是对于对于事件大方向的战略研究,这个可以从他后来指挥军队消灭六国能看出来,刘邦评价“战必胜,攻必取”,曾经有个名人,说过: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韩信恰恰与这个相反,战略眼光的伟大,同样对于具体琐碎的事物的不擅长,萧何足够聪明,把韩信直接推举到大将位置,可以发挥其才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有忠义,也有野心;会打仗,情商低。
韩信一开始是没有想过要反的,如果要反,在整个楚汉相争的过程中有无数个好机会,最大的一次机会,也是之所以我说韩信会打仗,情商低的原因就是刘邦被困荥阳的那一次,当时刘邦正被楚军困在荥阳,写信求助韩信,这个时候韩信有两条路,其一,就像蒯通给他出的主意,这个时候以韩信的威望以及地盘自立为王,自此与楚汉三足鼎立,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吧,总不失为一条路,但是,这个时候韩信根本没有反意,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所以,韩信念着刘邦对自己的好,不想反,你说你既然不想反就赶快去帮刘邦解围啊,但是,我们的韩信大将军没有,这个时候,韩信选取了下下策,写了一封信告诉刘邦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意思就是说,齐国这个地方人们太狡猾了,必须有一个代理国王来管理这个地方,我愿意当这个代理国王,从这里看韩信是有野心的,希望取得一定的地位,我当初忍受胯下之辱不就是希望有这么一天吗,但是你想想那是什么时候,刘邦正被楚君围困在荥阳这个地方呢,这个时候刘邦看到这封信气的肺都炸了,但是,能怎么办,你要不给这个齐王封号的话,万一把韩信惹火了不管你了,更严重反过头来对付你,你不是死定了吗,所以,刘邦明明气得要死,还不得不给韩信这个齐王封号,那从这个时候开始,刘邦就对韩信有意见,有看法,给谁都会有意见,这就是逼迫你必须给我封王,你这是在要挟我啊,所以,项羽一死,立即剥夺韩信齐王封号,收回齐国兵权,封韩信为楚王,这个时候刘邦也没打算处死韩信,只是出于一种不安全感,你韩信那么会打仗,又带着这么多军队,而且,心情不好就有可能跟我对着干,这不安全啊,只是不爽而已,当刘邦有一天当了皇帝,越想这个事越别扭,再加上韩信确实情商有点低,也不懂得讨好大老板,所以啊,刘邦逮着机会就把韩信收拾了,贬为淮阴侯,罪名是有人告你谋反,基本上算是莫须有,这个时候刘邦基本上就是一种报复的感觉,你不是牛吗,我必须靠你帮忙才能活,你再牛啊,怎么样,还不是任我摆布,但是,没有杀意。这个时候韩信也知道刘邦看我不顺眼,一般人碰上这事也就忍忍,或者辞职不干了啊,我老了要退休等等,但是韩信没有。当然有一件事也刺激了韩信,韩信贬为淮阴侯,基本在职位上跟樊哙是一个级别的,那樊哙是什么人啊,杀猪的,韩信感慨了一句“生乃与哙等为伍”,我这一生,竟然跟樊哙这样的人一个级别了,这个时候韩信心中充满了巨大的委屈抱怨,想我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平定六国,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最后竟然跟一个杀猪的一样了,刘邦,你别怨我,是你对我韩信不仁在先,不要怪我不义在后,最后忍无可忍在刘邦外出平定陈豨的时候,跟陈豨里应外合谋反,结果被自己的一个家臣的弟弟给告了,最后,被吕雉跟萧何处死在长乐钟室,有人说如果不是那个家臣的弟弟,韩信就成功了,其实,韩信的失败是必然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怎么成功,最后刘邦知道韩信死了,史记用了“且喜且怜之”来描述韩信死后刘邦的心理,不得不说,太史公大人用词准确,是啊,且喜且怜之,回味无穷。
刘邦想杀韩信吗,想;不想杀韩信吗,不想。
韩信就这么没了,有人说刘邦杀功臣,韩信功高盖主了,所以刘邦想杀他,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有人说韩信一开始就是奔着皇帝那个位置去的,这个说法也是不对的,这两种说法都把人性想得太简单了,人都是有多面性的,人也是随着时间地位的变化在逐渐变化的,没有什么非黑即白。
这就是韩信,讲义气,有野心;会打仗,情商低。
非黑,亦非白,人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