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气很好,北方冬日里少有的大晴天,阳光明媚纯净,天空清澈湛蓝,一片美好,世界美好……
这样的好天气真的适合旅行,适合约会,而我一人在阳台上晒着太阳看书,书名是《我还是想你,妈妈》
第一眼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看到书名,我潜意识地以为这是一本表现母子亲情、表达母爱的小说。我说一定很悲情,同学说,这本书是写战争的。于是,带着好奇,真的是好奇,我开始看这本书。
书的作者是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书中的故事是100多位战争中幸存儿童的口述实录。战争开始的时候,他们都是儿童,五岁,六岁,七岁,……十二岁,突然之间,猝不及防地战争就降临了……
作者让我们透过孩子的眼睛去看战争,我真的能读出他们的疼,他们的苦,他们的恐惧。一觉醒来,可能爸爸就不见了,再也不见了,这些孩子,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路上,没有家,没有亲人,甚至下一刻就没有命了……
“我已经五十一岁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我还是想妈妈”。
“我听见,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在我的记忆里,他们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战争,——就是失去爸爸……”
“早晨,我醒了……想起床,然后才想起来——发生战争了,我又闭上眼睛……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爸爸个头高高的…。爸爸很有劲儿,他把我举在手上!这是我和妹妹在讨论爸爸,弟弟问:我在哪儿呢? 那时候还没有你呢…… 弟弟哭了起来,因为爸爸在的时候,还没有他……”
“很小的孩子,四十个人,单独在一起,每到深夜都会号哭不止,呼唤着爸爸妈妈。老师尽量不在我们面前提到妈妈这个词。她给我们讲童话故事,都提前挑好了图书,上面不能出现妈妈这个词,如果有人突然说出“妈妈”这个词,孩子们立刻嚎啕大哭,伤心的痛哭根本无法劝得住”。
这一句句直扎心底,一幕幕好似就在眼前,看得我心如刀绞。
书中的战争背景是俄罗斯的卫国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爆发。读完书,我百度了下“卫国战争”,“卫国战争也叫苏德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是二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古往今来,战争不可避免。史学家说:从人类文明进程来说,战争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因素。可作为一个个体来说,谁会想要发生战争呢,我们想要的是个体和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我们不愿意看到一个个家庭破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人心惶惶。我们每一个正在成长的人都曾经是孩子,都曾经有过童年,我们不愿意看到七八岁的儿童的童年在战争中度过,每天醒来首先想到的是:今天又是战争的一天。
我们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也曾经无比屈辱,多灾多难,从鸦片战争到建国,百年战争史,我们也是一个经历过战争的民族。人类的感情是超越民族与国界的,当年在我们的土地上,在战争中的孩子,也像书中的孩子如此心境吧。今天的我们无论贫穷富贵,都该庆幸吧。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哈佛女生的演讲,讲国家安全感,她讲到国家层面上的安全感是一个国家赋予所有国民最好的礼物,国家安全感所带来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因为你不必在别人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会被尊重,你哪怕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尊重,因为你的背后是一个稳定强大的国家,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这又让我想到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到“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当年因为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留学日本的鲁迅先生也充满了不安全感吧。一个强大的国家才不会任人宰割,或许一个国家强大了也能利用各种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战争,减少战争对国民的伤害。
(好像跑题了,额额)
书中结束语写到:
“童年结束于这样的时刻:
你不再相信有圣诞老人;
你走路开始绕过水洼;
你总是不能拿起遥控器关掉电视,去给妈妈打电话
……
你扯女同学的小辫子,她不哭,而是在笑”
我的心愿:世界和平。
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不再有战争。
2017.01.20
农历腊月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