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书应该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明智的教导者。我认为使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能向往单独与书相处向往默想与沉思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使命。”(《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第275页)
我的感悟与注解:不喜欢读书的老师,培养不出喜欢读书的学生。家长不喜欢读书,孩子很难喜欢上读书。台湾著名作家刘墉是家庭读书教育的典范之一,一家里出了几个博士,秘诀是什么?是家长从小对孩子读书兴趣习惯的培养。记着曾经读了刘老师一本书,他介绍自己为了让孩子们喜欢读书,他和爱人每次带孩子参加各种聚会和社交活动是,总是在包里,口袋里装满了书籍,为孩子也准备了书籍,当他们无聊之际,刘就掏出书籍来消磨时间,久而久之,孩子也渐渐效仿,他们再观察父母读书的表情与感受,体会到了美妙的感觉,所以也就渐渐喜欢上了读书。这不正是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所言说的,我们老师父母应该想方设法让“书应该成为每一个学生(孩子)的良师益友和明智的教导者。”这样他们就会找到比父母更优秀的“老师与导师”,让他们默默地陪伴成长!
基础教育者,也应该积极率先垂范,学习新教育实验所提倡的“十大行动”之“师生共读h共写”,积极引导家长参与“亲子阅读”,共同营造享受阅读的美好环境,引导孩子让他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能向往单独与书相处向往默想与沉思”,把它当成“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使命”。就是阅读教学陪伴终生,受益终生,培养与涵养内在的文雅之“气”,让他“自华”于幼小的心灵!他会让孩子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