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的认知随着学习经历和成长经历的累积,同样的内容会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感悟,因此需要学而时习也。
人不知,根本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底层认知不同,在于很难站在他人立场用他人的认知去理解他人,因此人不互知乃人间常态,自然没有必要因不知而生气。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若上有不善,为何不犯上?所谓不应犯上作乱,不因上有不善,只因做乱是对既有规则的损毁,其造成的负面效应远大于实际。对于一个大的环境,更多人平平安安才是为善,不因个人犯上,而影响整个大局,才是主旨。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本心为善,自有善语。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做事尽心,与友交心,交心在于传递好的能量,朋友在于相互成全。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非只千盛之国,道理相似,做事敬业为本,节用之理普天共存,使民以时乃管理之道。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在孔子心中,修身比格物更为重要。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错要勇于改正,不要怕丢脸。知错就改,不拘泥于错误的思维和行为,也是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此乃孝道之行,孝是德的基础。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吃饭不贪求满足,居住不贪求安逸,做事勤敏,说话谨慎,求教于有道德的人来端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这种好学,是一个人道德的基础。有贪欲的人,很难不贪求身外之物,而能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在基本的欲望上不去贪求,则更不会去贪求更高的欲望。无欲则刚。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是孔子用宽于待人的方式理解每个人的认知底层不同,别人猜透自己的心底所想是极其困难的。
而用自己的角度猜测别人的意图和心理,往往不能猜对。这正是孔子担心的以己度人。以己度人带来的坏处一是局限于自己的思维,不能获得新知,二是往往因猜错别人的意图,改变事物的发展导向,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