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很多书,不知余生是否可读完。虽然如此,见到喜欢的书还是想买。在没有网购之前的几十年前,书都是在书店买的,在我将要移居新加坡时,我的近千部书都送了人,只有一小部分放在了弟弟的家。
在新加坡是要工作的,开始是做QC,后来做餐饮,余闲时间不多也不少,可抽空读一些书,因此又买了一些书。但主要还是在图书馆借阅。新加坡很小,图书馆却很多,几乎每个市镇都有,也就是几乎每一到两个地铁站都有一个图书馆,而且不论你在哪个地区借的书,都可以在你遇见的任何一个图书馆归还。每个图书馆门外都有自动归还的窗口,你只需将书丢进去即可,它的电子系统会自动登记还书日期。每逢工作的午休时间,我都快速的吃完饭,然后走去近旁的图书馆(碰巧,那时我的工作地点在图书馆近旁),我也不往外借书,只是在里面休息和阅读,到了开工时间再走回去。如此这般有近七年。
后来离开公司自己做些事,很忙很忙,做了有八年多,空闲时间很少,也因为很累,就很少阅读了。直到疫情爆发时,突然不再想干了。当时的世界几乎哀鸿遍野,想想人生无常,再多的财富也将化为乌有,钱只要够用了就好,重在健康。于是给自己提前退休,也开始了跑步,旅游,和阅读。
我绝大部分的书是在五年前的退休时开始买的。新加坡的中文书不多,书也很贵很贵。因此只有少量的书是在本地买。另一部分买自台湾和香港,也不多,只有几十本,却都是精挑细选的,是某地大物博的地方无法买到的精品,因此非常喜欢。
要买更多的书,还是靠淘宝。感谢马云,让我在远离故乡的异国也能很方便的买到国内很便宜的书籍。
网上买的书,大部分是已了解的非常喜欢的书,还有部分是靠阅读时的推荐,或根据兴趣在网上寻得的信息。买的书基本上还都满意,有少数盗版。比如《控制国家》,这本书超棒,字却是花的。由于太喜欢它的内容,忍受着对眼睛的折磨也要读完它,还划了不少杠杠。也有极少数不喜欢的书,有些送了人,有几本竟硬着头皮翻看了很久。就像这部《法国文明史》,上下共两册,我从去年底就开始阅读,现在还余下几十页,却不想再往下读。不能说这部书不好,只能说史书我更喜欢读编年史,它却不是。整套书讲的都是贫民的劳作与经济,没有任何故事的线条。虽然是自由世界的法国人写的,却很像政治教员写的教科书。其实只要每次读过能记住些许也好,或者至少能影响我的思想。然而每次读后想了又想,它似乎并没有在我的头脑中留下什么痕迹,那就放弃吧。
之前的时光不可追回,之后的时光还可以被我支配,那就开始阅读另一套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