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中药名,为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益母草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入药。其别名众多,如益母蒿、坤草、茺蔚等。益母草分为红花益母草和白花益母草 ,村里老一辈的人遇到就会采摘点回来晒干。
益母草茎直立,钝四棱形;茎下部叶为卵形,茎中部叶为菱形;叶交互对生,有柄;叶片青绿色,质鲜嫩,揉之有汁;气微,味微苦;叶片灰绿色,多皱缩、破碎易脱落;花期6—9月,果期7—10月。益母草在中医药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被誉为“血分圣药”,尤其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包、膀胱经。其主要功效包括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益母草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恶露不尽、水肿尿少、疮疡肿毒等症状。此外,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益母草的有效成分益母草碱对子宫和子宫血管有兴奋作用,能增强子宫收缩,提高冠状动脉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和抑制血栓的形成。益母草的使用方法多样,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方式。泡荼,煎汤,日常保健
将益母草或者鲜益母草洗净后切成细段,放入锅内煎煮十分钟,可作代茶饮。
具有活血利尿的功用,可辅助治疗具有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腰酸痛等表现的急性肾小球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