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推荐,终于用了两个晚上看完了《丈夫得了抑郁症》。
它给我带来很多思考,比如现实代入:贫病交加如何自救,社会给予的帮助有哪些;比如抑郁症的成因,哪些人更容易抑郁。感受最深的,是高崎干男最后应邀演讲时总结的一点,对抗战胜抑郁症,他说不要特殊对待。不要特殊的对待抑郁症,它也只是心灵的感冒,谁都可能得;不要特殊的对待病人,它也只是一个得了病的人,不要妖魔化。
对待疾病我们不是漠不关心就是特别重视;对待病人我们会给予更多关照,去体谅,甚至忍让。在我们委屈自己说服自己“他们是病人,我应该让着他”的时候,我们传递的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理解,而是一种不对等的优势,是施舍,甚至是一种傲慢。这对敏感的病人来说无疑是另一种更深的伤害。不要特殊对待,尊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这让我想到了如今的儿童教育,相较于几十年前我们父母对我们的放养态度,现在的家长开始精致的养育孩子。过去我们在棍棒下长大,太痛苦了,现在我的孩子绝不能打;过去我们父母不给讲道理,一言堂,现在我绝对要给孩子讲道理;以前犯了错都是孩子错,现在犯了错,都是家长的错。我们的育儿可不要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呵。
最近看到一个词,温柔而坚定,我觉得用来描述对孩子的教育很好。原则坚定,态度温和。不管孩子还是病人,既然我们是社会人,基本对错总是不能变的,定下的规矩总是要执行的,但我们可以态度温和。我们是平等的,惩罚的原因是因为事错,而不是被惩罚的人有问题。尊重每一个孩子,每一个生命姿态都是值得骄傲的。
无论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为最真实生存着的自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生活姿态本身就应该是一件十分值得骄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