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者最怕子女不懂感恩,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主人公李尔王的那句“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痛噬人心”可以被视作天下所有父母心中的呐喊。
而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个叫小林(化名)的女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次作文课,我让每个同学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为了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我特地让他们在课前观看了泰国感人广告《一碗蛋炒饭》以及邹越声泪俱下的演讲《感恩父母》,这一刺激,教室里哭倒一片,许多同学都哭着抹眼泪,只有极少数同学表现地异常平静。
作文本收上来后,我认认真真读了每个同学的信,几乎清一色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对父母的愧疚、心疼父母的艰辛,还有同学发誓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父母,但小林的信(摘录一段原文),
这篇作文是表达对父母的爱的,可我没有爱,我想告诉你们,我不爱你们,是因为你们太烦人了,别对我有所寄望,你们若是步步紧逼,那我只能冷处理,其实我很羡慕广告中的孩子,若是我离家出走,估计只有一顿毒打。虽然我生性温暖却也凉薄,对于你们的事我不会关心......
我将小林叫到办公室,问她为什么不爱爸妈,她没有告诉我原因,只是恨恨地说:“老师,我永远恨他们,永远不会爱他们”,我不知道眼前这个15岁的女孩到底经历过什么,让她如此怨恨自己的父母?
次日,我请她的妈妈来学校面谈,看完这封信,她当着我的面哭了。那一刻,我看到一个母亲面对孩子的不解和怨怼是何等的绝望、何等的委屈,甚至无助的像个孩子,她哭着说:“我到底造了什么孽,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知道心疼父母,我的孩子却是个‘白眼狼’?”
其实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一样,后来的变化主要在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也将决定孩子未来的走向。
小林的父母在她一岁的时候就将她送到乡下的爷爷奶奶身边,小两口便去深圳打工 ,一直到小林六岁,他们才把女儿接到身边自己教育,也就是说在小林最需要陪伴,人格形成的初期,陪在她身边的是爷爷奶奶,所以她对爷爷奶奶的感情特别深,其实许多留守儿童都有类似的经历,所以并不足以让她对父母如此怨怼。
在我的再三询问下,她母亲才告诉我实话,原来小林的母亲和婆婆的关系很差,所以出去打工的那五年从来都没回老家看过,偶尔打电话也只是询问小林的情况,从来不问公婆,甚至婆婆重病,小两口也不闻不问。他们每年给小林寄衣服,零食,也从未想到过公婆。爷爷奶奶是小林最亲最敬的人,但爸妈却对他们的付出视而不见,对他们的生活不管不顾,所以她恨父母的无情冷漠。
即使她六岁就回到父母身边,直到15岁,她也学不会感恩父母,她觉得父母为她提供的一切,给予的生命、食物、教育都是理所当然,因为父母当年也是这样理所当然享受爷爷奶奶提供的一切,身教大于言传,即使现在告诉她一万遍应该懂得感激父母,也不如当年切切实实为爷爷奶奶送去一句问候,常回家探望老父母带来的教育效果。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映射着孩子的未来,都是孩子未来的样子。
这让我想起了我大学同学小微的爷爷奶奶,老人家深谙言传身教的道理,所以从来不直接告诉孩子们应该感恩父母,而是将小微的祖父母亲自接到身边,每天嘘寒问暖,悉心照料,小微说自己小时候总能看到祖父母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微笑,他们一直活到九十高寿,而现在爷爷奶奶都老了,爸妈、舅舅舅妈、叔叔阿姨每天都围在爷爷奶奶身边,悉心照料。我以后也会这样照顾自己的爸妈。孩子们从小看到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在这种爱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便自然而然知道感恩是家族的遗传。
要想有感恩的子女,自己首先必须是懂得感恩的人,这会为你的教育省下不少精力,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所以,我建议她母亲,以后有时间多带小林回乡下看望爷爷奶奶,他们夫妇也要多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只有这样小林才有可能学会感恩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