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的创造过程,其实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类似于知识的内化,即通过实际的练习来掌握书中的知识;而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则是知识的显化。这些显化的知识一旦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容易被重复使用和迁移到其他应用场景中。
——这段话如果和写作联系起来就是:其实写作就是一个知识的显化过程,一旦你写出来的这些显化的知识被大众需要并传播,就是你知识转化为价值的过程。
看到这里,也许有的同学会想,那还不好办?那就赶紧写呗!打住啊,您呐!请先注意看:如果我们把知识显化的过程称为“输出”,那之前我们就必须有“输入”,即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一个“内化”的过程。
所以写作就是一个“输入”+“输出”的过程,所以想要把这件事儿干好的同学得先打通“输入”这关才行。
小女子现在也是处于写作小白阶段,这里有几点小心得写出来和大家共勉。
输入是写作这座大楼的地基,只有地基扎实了,楼才能起的高,可是要怎样进行输入呢?
最有效的方法肯定是阅读,而阅读肯定首推书籍,可是每天出版的书籍那么多,我们读的过来吗?
别急啊,在选书之前我们得先进行梳理。首先要根据你未来想要从事的写作方向筛选出大体要阅读哪类书籍,方向确定好之后,我们再去寻找这个分类中有“阅读价值”的书籍,可是怎么寻找这些有“阅读价值”的书籍呢?
这里十七有个不错的方法,比方说我目前比较感兴趣的方向是时间管理、知识管理,那我就去找这方面做的好的大神,具体可以搜索公众号、微博,然后锁定目标。比方我开始知道的大咖有战隼、秋叶、萧秋水、李笑来、彭小六老师,他(她)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是如果要每位老师都学习,刚开始我肯定顾不过来,所以我得再缩小下目标,结果经过我一番斟酌,最后我锁定了彭小六老师。
选择彭小六老师的原因有以下几个:1、他的文章不仅仅是倡导一种积极高效的生活方式,而且提供了实现这种生活方式的方法,注重效率和干货。2、他15年才开始在简书写文章,16年就成为“简书第一人”,我对他的成长经历很感兴趣。
锁定彭小六老师之后,我就启动自己的“深挖程序”。我把彭小六老师在简书的文章从头至尾读了一遍,把他文章中提到的所有书籍都买了回来,然后按照学习方法类书籍、阅读方法类书籍、手绘类书籍、思维导图类书籍等进行了分类,再确定出每个系列的重点。书籍确定好之后,剩下的就是“死磕输入”啦,但是死磕归死磕,我们还是要讲究方法的,怎么才能让“死磕”更有成效呢?所以我又加入了“彭小六简书私密群”跟随小六的每日领读阅读书籍,坚持写读书笔记。借助大神的力量,我才能成长的更快呀。
以上是关于知识“输入”的一点小体会,除了这些,我感觉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在输入的同时也别忘了“输出”,也就是采铜老师在《精进》这本书里提到的“最小化可行产品”。
“最小化可行产品”是“精益创业”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实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
听着是不是有点拗口啊,其实说白了就是虽然输入很重要,但是也不能一直“输入”,还得顺带练一练“输出”啊。某些童鞋一听郁闷了——我感觉自己“输入”的太少,都还没准备好,怎么能写出来嘛!错了,你永远也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真等你准备好了,黄花菜都凉了。是骡子是马得先拉出来溜溜啊,让大家提提意见,看看反响如何,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哪里有问题,才能知道怎么改进。这就是“最小化可行产品”,也可以理解为“试错”。
不要等到自己很厉害了才去分享,而是只有你开始分享你才会变得厉害。
其实我写这篇文章的灵感是来自我正在看的——采铜老师的《精进》的第三章里的几个概念——如“精益创业”“最小化可行产品”,通过这些内容,我联想到写作,然后输出了这篇文章。如果能对你哪怕有一点点帮助我也很开心啦。
我是十七,这是我的江湖,欢迎你来和我一起切磋武功。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可以打赏关注,这样我会更有动力编写武功秘笈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