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窗外是绵绵不断的雨,滴滴答答地下了一天。
屋内的我,一灯夜读。读到陆放翁的诗句:“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此时此刻格外地缅怀起儿时旧事。
出生在农村的我,小时候家境不好,父母是知识青年,在生产队靠每日的工分收入,过着几乎要挨饿的日子。一直到上小学了,晚上还是点着煤油灯写作业。
破旧的地主老宅里,四面漏风的木板墙壁,阴森森的房间,每逢夜晚刮风下雨的天气,到处都是古怪的声音,加上煤油灯摇曳的火苗,映着自己扭曲的影子,成为童年回忆中特别恐怖的一幕。
那时候胆子小,自己是老大,也没处撒娇,只好心里暗暗的给自己打气。吃完晚饭匆匆忙忙就要写作业,一来是要省煤油,二来实在是怕周围黑摸摸的,老鼠窸窸窣窣地乱窜,写完作业就吹灯钻进被窝了。
农村人没啥文化,唠嗑时最爱讲鬼故事,我们这里叫“讲古”,小家伙们爱凑到大人身边,听了又怕,怕了又听。一到晚上,一想起白天听的故事,吓得闷在被窝下面,满头大汗都不敢探出头。
遇到下雨的夜晚,雨点打在瓦背上,清脆的雨点声音,嘀嗒嘀嗒的。在被窝里闭着眼睛听着大自然的乐章,堪比最妙的大师的演奏。特别是冬天的夜里,躲在温暖的被窝,听着远远公路上传来汽车的笛声,也不怕黑暗中的老鼠和鬼了,没来由心里升起无比的幸福感。
过了不久,家里的日子好转了,做知青的爸爸离开了生产队,安排了粮站的工作,妈妈也可以做家属工赚点钱补贴家用。再过了不久,家里安上了一盏15瓦的电灯,只不过为了省电,还是要早早写完作业睡觉的。
虽说一直住着破旧的地主老宅,生活总归是越过越好了,家里有了收音机,后来还有录音机,电视机,也不听大人“讲古”了,更不怕鬼了。我读完了小学、中学,离开家乡到省城求学,“呼”地一下开始工作了。
老家的人和事,远了,更远了。过了好些年,房子拆了盖新的,再过了不久,新房子没人住,也卖了。
只是今晚,又下起了多年以前一样的冬雨,似乎又听到瓦背上清脆的嘀嗒声,想念着那时候煤油灯悠悠的亮光,耳边好像还听见老人家的叮咛:“要好好念书啊,念书才有出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