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大家都在忙什么呢?有没有带小朋友们出去赏花踏春?要知道,在古代清明节也会放假哦,除了扫墓祭祖,我们的古代人也会在清明节的假期进行踏青,插柳,放风筝,爬山等多种活动。
这周我们就复习了一首跟爬山有关的诗《题西林壁》,这首诗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庐山游玩时写的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译文参考: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01 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读一首诗的时候,要先读一读题目,这样大概就知道诗人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比如《送元二使安西》一看就知道是写送别的;《赠汪伦》一看就知道是要感谢汪伦的。 那“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题”就是写的意思,题西林壁就是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的一首诗。
那小朋友会问,妈妈不是教我们出去游玩的时候,不能在景点写“XX到此一游”之类的吗?那苏轼为什么可以写在墙壁上呢?那他是一个不文明的游客吗?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这首诗是苏轼游览庐山时受到西林寺方丈的邀请,才特意写在寺院的墙壁上,供游客欣赏的。因为苏轼的诗非常有名,如果他在西林寺写了诗,大家都会想亲自到西林寺去看一看。所以啊,苏轼并非乱涂乱画,相反,正因为有了苏轼所题的诗,才增加了西林寺的名气呢,很厉害吧。
庐山西林寺
02 庐山在哪里?
说完题目,我们来讲一讲庐山在哪里? 小学课本上已经学过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小朋友可能已经知道庐山是在江西省了。这里我们再重复一下。
庐山地处江西省九江市,位于江西省的北部,在九江县以南,在星子县以西,隶属于九江市。庐山是世界级名山,庐山的山脉延绵起伏,地貌多样,其中汉阳峰最高,海拔可达1474米,庐山的景区名字叫“庐山世界地质公园”。
庐山最有名的景点当属李白诗里面的庐山大瀑布了,有机会,小朋友们可以让爸爸妈妈带你们亲自去看一看,是不是真像李白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呢?
03 诗句解读
第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从两个角度去看庐山,那么问题来了,横看侧看分别是怎么看呢? 好比,老师让我们画一座山,小朋友们是不是都会简单勾一个类似于三角形的线条,能看成三角形状的就是从正面横着看。侧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坐着飞机往下看庐山,是不是有很多的小山峰连在一起。不管是横看还是侧看,庐山都是延绵起伏,山峰耸立的。我们在读这一句的时候可以感觉到诗人是边爬山边写诗的,有一种动态的画面感。
第二句“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说,从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风景,这个是不是很奇特?这句刚好对应第一句,是横看侧看的具体化,还是进一步在写诗人怎么看庐山,怎么在庐山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庐山的景色可真美,随着诗人的脚步,景色总是不停变换,不知不觉把诗人也看糊涂了。
这就引出第三句“不识庐山真面目”,诗人自己也很困惑,这庐山怎么一会一个样子,它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呢?经过一番思考,诗人给出了答案,自己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视野被庐山的峰峦叠翠所限制,每次看到的只是一个局部,而非整体的庐山面貌。
04 多角度看问题
这首诗除了写景,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诗就是用诗来说明一个道理。那这首诗苏轼是要跟我们说明什么道理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句是千古名句,讲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知道了原因所在,那我们改怎么看问题才能不被当局所迷惑呢?
结合整首诗,诗人就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多角度,全面的去看,而不是只看一两个局部,像盲人摸象那样。同理,我们在和同学相处时,也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
比如课间休息时,同学正在搭建一个科学老师要求的桥,你跑得太快不小心撞到了同学的桌子,桥也倒了,你赶紧道歉,可是同学还是很生气,也不原谅你。你也很生气,我又不是故意的,都说了对不起还要怎样。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可以站在同学的角度来想一想,他好不容易把桥搭成功,你却一下子毁掉了他的成果,他是不是很难接受,如果换做是你,是不是更生气,甚至想打人?当你多为他想一想的时候就能理解了,也就更容易端正自己的态度,和同学一起好好解决这个矛盾。
好了,今天的诗就读到这里,希望小朋友们有个愉快的假期,也能在游山玩水的时候多学一些知识哦。
让我们陪伴孩子读书,进步每一天,加油!
-END-
作者简介:Amy,左手带娃右手写字的80后宝妈,和孩子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公众号:如月如徐
我是520亲子成长迹的520-31号字友,也是联合发起人。如果你也喜欢写亲子日记,喜欢记录亲子的点点滴滴,不如和我一起加入520亲子成长迹。
1年52周,10年组成“520”。1周1篇育儿记录,10年之后,记录替我说出“我~爱~你”!
【520亲子成长迹】,一个关注家庭成长的社群,小班制精致群,52人报团儿成班,互为字友,彼此见证成长之路。
孩子有你的陪伴,你有我们的陪伴,加入520,十年之后,我们依然“见字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