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3年第12次周复盘。本周关键词:焦虑。
焦虑,不是个好状态。
过度焦虑会把我们的精力和心智都给撕碎,以至于情绪开始变得浮躁和应付。
我自己这周,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确切地说,我的焦虑是由于深刻感受到的瓶颈所引起。写了很多内容,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事,突然感觉有些迷茫了,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应该如何走。
以前,每天都能认真反思自己,高效率完成大部分工作。
但是这周,明显感觉效率低下,工作学习的热情降低,甚至有些怀疑和否定自己。更多时候有些疲于应付,不再真心感受这件事带给自己的幸福感。
我知道,自己是遇到瓶颈了。
长期坚持一件事,到了后面阶段出现进步缓慢,甚至停滞,哪怕做的再多都看不到反馈,感受不到成就感。
这些累加起来让自己越来越焦虑,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当前的事到底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能力有三个:元认知能力、自控力和行动力。
我具备了元认知能力和自控力,但是缺乏的是足够强的行动力,或许这是我目前的瓶颈给我的最大反馈吧。
通过行动,打败自己的焦虑,或许是自己未来一段时间要持续走的路。
一、回顾
1、本周做了什么?
01 写了7篇反思日记,但是有些偏于流水,同样缺乏深层次思考;
02 工作异常繁忙,几乎天天加班。欣慰的是,依然保持了每天至少40分钟的阅读,而且卓有成效;
03 本周简书更新7篇,质量不高,其他平台不足5篇;
04 有氧运动6天,力量训练6天;
05 开过三次工作上的腾讯会议,有些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06 社群分享自己的骑行减肥经历一次,反馈较好;
2、上周目标
01 持续每日反思,通过序号建立新的习惯;
02 坚持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至少保5天;
03 知识星球中介绍的项目,跑通一个;
04 坚持日更简书,其他平台同步;
05 新的账号,新的开始;
06 【行动力】方向,主题阅读,梳理出逻辑框架。
3、完成情况
知识星球中的项目和行动力方向主题阅读没有完成,整体完成度刚及格。
做的比较好的是每天都在坚持写,虽然公开发布的内容较少,但是大量反思似乎成了自己的一个习惯。
做的不好的是,有些焦虑。
这种焦虑,甚至开始深刻影响到了自己做事的热情和专注力,过度撕扯精力。
二、收获
本周三大收获:
1、多去看待自己的正能量,不要过分纠结自己的负能量
以前,自己每天的反思总是充满自责、攻击、否定、质疑,甚至再小的一件事都想从中发现做的不好的地方。
虽然这样做,确实让自己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在平时中有所注意和修正。
但是这种过分关注自己的负面的情况,让自己潜意识中开始越来越瞧不上自己,总觉得自己哪里都是毛病。
有时候看到一点差距,都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够好。
然后开始陷入自责和否定的漩涡,长时间无法自拔。
这种低落消沉的情绪,经常让自己感到痛苦和无奈,觉得真的是一无是处啊。
怎么办?
我一直在寻找方法和对策。
直到看到贾尼斯·卡普兰写的一本书《感恩日记》,开篇第一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触动感:
你的不幸来自于抱怨。你的幸福来自于感恩。
的确,我自己的反思,更多都是自责和抱怨,以及由此产生的怀疑和否定,这些负能量,有时候就像一座大山,落在身上,喘不过气。
周中,尝试了一次写感恩日记,写完后发现自己居然心情大好。
原来自己还能有这么多感谢的人和事,还能真正通过周围的人和事,去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这种感觉太好了。
或许,我应该把自己的反思模式改一改了。
人应该多去看待自己的正能量,而不是天天纠结自己的负能量。
我们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眼光,如果充满了抱怨和敌意,会在潜移默化中推着我们真的往负面方向走。
当充满了对周围的感恩之情,把自己所有对待人和事的感谢都倾诉在文字里,让我们的大脑无形中接受了正面的反馈,这才是最大的改变和成长。
2、找到做一件是意义和价值,可以更好获得动力
这周看了师北宸老师写的《写作是精进自己的最佳武器》,里面提到一个观点,让我感同身受。
他提到,要明白读书和写作的意义,知道这件事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你才能更好坚持下去。
坚持一件事的动力,不是学到了什么方法,而是明白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
我在一次日课中写过自己的感受,读书写作,这两件事不能分开讨论,是提升我认真,改变我思维和看世界眼界的方式。
所以,我也一直都在坚持做着自我提升,坚持读书写作和运动,坚持每天做有意义的事,也坚持让自己每天复盘反思,希望看到自己的成长。
而这个梦想和目标,也一直在激励自己去努力。
虽然过程比较痛苦和艰辛,虽然也经常出现拖延逃避和行动力缺失的状况,但是总的方向和趋势是好的,也实实在在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
这些都是自己能坚持读书写作的最大动力。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和触动是,做一件事,一定要明白价值和意义。
搞清楚自己做这件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自己当前做的事,能否帮助自己更好实现这个目标和梦想。
通过自我反思,可以更好认清自己的现实情况,可以积极提出改变的策略。
当然,最重要的是就是行动。
通过阅读这本书, 结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炼出了自己面对和准备践行的行动准则:
1、状态不好时,降低难度,一定完成初稿。
2、反问自己某件事的意义和价值。
3、学会做人。
4、不放弃任何写作的锻炼机会。
5、做体系,问题先行。
这些,都是指导自己未来前行的原则,也是通过读书和反思获得的最大收获。
3、骑行一周年社群分享
截止到前天,自己骑行上下班正好一周年。
这一年可谓收获满满,不管是从身体状态上还是心理感受上,都充分感受到了坚持做一件事的力量。
自己也在一个社群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看到大家的评论和评价,深刻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
这一年,除去节假日不出门、极度恶劣天气以及口罩原因在家外,其他时间可谓风雨无阻。
骑行了6000公里,体重从92公斤减到69公斤,至今不反弹。高血压、失眠等亚健康状态指标也都大幅度改善。
整个人精气神十足,专注力也大幅改善。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获得的收获。
另外,通过这一年坚持骑行,也让我对一些事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更加相信长期主义和复利效应,更加相信一个道理:哪怕再小的事,持续做下去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每天坚持做一件事,看上去很简单,实则需要很大的决心和毅力。
这个过程也让我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边界感和做事的分寸感。
也明白了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去坚持做一件事,以至于最后变成习惯。
在整个这个过程中,经常会有人质疑:你这样会伤膝盖的,你这样每天运动对身体不好等等。
一开始我会耐心去解释,后来遇到这种情况,我已经懒得再理。
事还没开始做,就开始质疑这质疑那,这是做事的态度吗?
不管怎样,你先迈开步做起来。
只有动起来,才能知道问题真正在哪里,哪里需要改进和完善,而不是上来就否定,上来就质疑。
这样做,无非就是给自己不想开始找一个蹩脚的借口罢了。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如此,先不要管结果怎样,先迈出第一步,坚持做一段时间再看。
很多情况下,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压根就不想开始。
三、不足
这周最大的不足就是焦虑情绪,以及由此延伸出的自我否定和不信任感。
当自己感到有些焦虑时,开始一本书一本书的翻,企图通过大量“阅读”去获取一个理想中的自己。
这里的“阅读”,我加了引号,很显然,这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阅读,而是一种更接近于无目标状态的目盲——不分主题、不分领域,拿起来就翻,翻完就扔。
这样做,不仅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相反,会更加焦虑和迷茫,因为目标不坚定。
任何一个学有所成的人,都是一个目标坚定的人,都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和目的而付出劳动和努力。
这就像一艘航行在茫茫大海的小船,如果不能朝着一个既定目标前进,今天航行这里,明天跑向那里,可能真的永远无法达到彼岸。
我现在就是如此,完全迷失了自己。
虽然知道各种各样的方法,也知道一些所谓的理论和观点,无奈自己没有行动没做实际践行,也就没有体会到这个方法或者道理的真切感。
当一件事,你只是道听途说时,是不会有所感触的。
看过很多名人的故事,也看过新时代网络大V的崛起案例,各有各的不同,也各有各的方法。
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是目标坚定的人,锚定一个方向就努力使劲,不让自己跑偏,不让精力涣散。
想要成功,就需要走一走他们的路,而不是盲目去开拓创新,因为这不是科学研究。
因此,面对自己的问题,最主要做的就是梳理出一个大的逻辑框架,把自己放在里面筛一遍,看看到底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既然自己想要通过内容创作来获得收益,那就应该拿出创业者的心态和思维来,而不是胡乱发力。
创业的本质是进行产品的销售,是提供服务和价值。
如果你没有产品或者服务,没有能给他人提供价值的东西,那你的这个创业,也就毫无意义可言。
试想,你开了一家公司,却没有任何产品或服务产出,那你活得下去吗?根本不可能。
所以,先打造出产品,至关重要。
这个过程,不要奢望一次成型,一定是经过白千次地打磨反馈才能最终呈现。
一开始,千万不要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拿出大概的作品,马上投向市场,看看反馈是什么,再进行迭代更新。
没有反馈的产品,是不值得做的。
这一点,真的要学习雷军,看到风口,马上打造出1.0版本,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不断反馈。
永远记住,没有产品,就没有创业。
四、计划
下周计划内容:
01 每天写反思日记,下周以感恩日记为主,周末复盘整个心路历程。
02 谨慎看待日更,考虑清楚自己到底定位和价值是什么,不要过于盲目。
03 列出自己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每个问题去阅读,寻找解决方案,进行每日实践。
04 学习chatGPT相关内容,跟高手交流。
05 有氧运动6天,力量训练7天。
06 调整自己的写作节奏,不要和工作时间产生冲突,学习实践时间管理工具。
07 拿出一天时间来思考,想清楚自己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