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方方
《我们内心的冲突》
这本书的引言写的太好了!我一连看了三遍,每遍都有新发现。引言首先写了心理学中公认的也是本书研究的一些基石。其次介绍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遇到的两个问题。又由问题出发有两点需要强调和重视的却被忽视的内容,引出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发现、以及解决方案。
虽然内容比较晦涩难懂,我几乎没有看懂什么,但是极其清晰的脉络为我理解提供了可能,逻辑结构下面是作者强有力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成果。加上作者语言铿锵有力,虽然不懂,还没翻开这本书就觉得写的太好太有意义了……感觉这个引言我之后写论文的时候可能会看无数遍。
【读书笔记】
《我们内心的冲突》
这里研究对象主要是神经症冲突。神经症冲突的例子都表现出冲突动力的不相容性,以及它们的无意识和强迫性本质,这些冲突动力总是使他们不可能在矛盾问题之间做出选择。主要有以下三点特性:
1.正常冲突与神经症冲突的界限模糊,那么它们的差异基本在于:相对于正常人,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彼此冲突的问题之间的悬殊更大。前者必须在两种行为模式之间做选择,任何一种模式在相当整合的人格框架中都是切实可行的。用图形来说就是,不同冲突方向只偏离90度或更小,而神经症患者所面对的却可能是180度。
2.在意识上,二者也有程度上的差异。正常冲突可以完全是有意识的;神经症冲突的所有基本要素都往往是无意识的。尽管一个正常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冲突,但只需要相对很小的帮助,他就可以认识到冲突,可是,这些产生神经症冲突的基本倾向被深深压抑,就只能靠克服巨大阻力才能挖掘出来。
3.正常冲突是关于两种具有可能性的现实抉择,两种都是他真的觉得合心意的选择,或是关于两种信念的抉择,两种信念都是他真心看重的。因此,他有可能做出切实可行的选择,尽管可能很难,还需要他有所放弃。沉没于冲突中的神经症患者,无法自由选择,他受到两股方向相反、势力相当的强制性动力的驱使,哪个方向都不想去。因此,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他不可能做出选择。他举步维艰,找不到出路。只有通过处理相关的神经症倾向,才可能消除这种冲突,只有通过极力改善他与自己、他人的关系,才能完全摆脱这些倾向。
正是这些特征导致了神经症冲突的辛酸。它们不仅难以识别,不仅使人感到无助,还具有一种令当事人恐惧不已的破坏性动力。除非我们认识到这些特征,并牢记于心,我们才可能弄清患者所竭力尝试的各种解决途径,而这正是神经症的主要构成部分。
【读书笔记】
《我们内心的冲突》
人格存在基本的冲突。
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冲突是如何发展的,我们势必不能一味关注个体倾向,而应纵观这个孩子在这些环境中可行和实际的动向。尽管我们暂时看不见细节,但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到他应对环境的基本动向。一开始可能杂乱无序,但最后从中形成了三条主线:他可以亲近他人、对抗他人或远离他人。对于每一种态度,都有一个涉及基本焦虑的突出因素:第一种态度中是无助,第二种态度中是敌意,第三种态度中是孤立。但事实是,这个孩子不可能真心采取任何一种行动,因为在这些态度赖以发展的环境中,三种态度都一定会出现。我们纵观所见的只是占主导性的动向。
从正常人的角度看,这三种态度没有相互排斥的理由。一个人应该既能迁就他人,也能有所抵抗,也能杜门不出。三者能够彼此互补,有助于促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如果有一个占优势,只能表明这个人朝着一个方向过度发展。但对于神经症,就有几个原因使得这些态度不可调和。神经症患者不易变通,他被迫服从、反抗和疏远,不管这种行为是否合适。
冲突起始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最后影响到整个人格,这并非偶然。人类关系极其重要,以至于它们必定会塑造我们的品性、我们的目标、我们的价值观等。这些东西反过来又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因而盘根错节。我认为,由不相容态度所导致的冲突是神经症的核心,因而称得上“基本”。补充一句,我用“核心”这个词,不仅是比喻重要性,还强调它是神经症扩散的动力中心。
【读书笔记】
《我们内心的冲突》
作者对三种处世态度的形成、演化和原因分析。
正如我们所见,对于他人的每种基本态度都有正面价值。亲近他人的人试图在为自己创建与世界的友好关系;对抗他人的人武装自己,使自己在竞争社会中生存下去;远离他人的人希望保持某种完整性,维持一定的宁静。事实上,这三种态度都是可取的,而且还是我们人类发展所必备的。只有出现并运作于神经症框架内,它们才变得强迫、刻板、不加区分并且彼此排斥。这使它们的价值逊色不少,但并不足以摧毁它们的价值。
感觉我是很典型的依赖型态度,下面这段话特别符合我自己的内心想法:
“我软弱无助,如果我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里孤立无所依,我的无助就是一种危险、一种威胁。但如果我找到一个爱我胜过其他的人,我就不再处于危险之中,因为他(她)会保护我。和他在一起,我就没有必要自我主张,因为他会明白并且给予我想要的,而无须我要求或解释。事实上,我的软弱就是资本,因为他爱我的无助,因为我可以依靠他的力量。如果要为他付出,或甚至是为我自己,就能够发挥我自己振作不起来的主动权,因为这是他所想要的。”
他所制定的推理有部分是谨慎思考而来的,部分只是种感觉,还有部分基本上是无意识的,同样根据这些推理进行重整,他觉得:“孤独太折磨我了。我不仅无法享受任何不与人分享的乐趣。更有甚者,我感觉茫然若失,焦虑不安。我当然可以在周六晚上独自看电影或读书,但那是种耻辱,因为这是在向我说明没人需要我。所以因为这样,我必须小心翼翼地计划,免得周六晚上(或其他任何时间)孤零零的一个人。但如果我找到一个好恋人,他就会让我免受折磨;我再也不会孤单;现在了无生趣的事情,不管是准备早餐、工作还是看日落,都会是令人高兴的事。”
而且他还认为:“我没有自信。我总是觉得别人都比我有能力、有魅力、有天赋。即使是事情是我完成的也算不上什么,因为我确实无法归功于自己。我可能是蒙混过关,或只是侥幸。我一定无法保证自己还能再次完成。而且如果人们真的了解我,他们一定用不着我。”
【读书笔记】
《我们内心的冲突》
一个具有普遍外化颇向的病人会给精神分析带来特殊困难。他来分析就像去看牙医一样,期望分析师完成真与他无关的工作。他感兴趣的是他妻子、朋友、兄弟的神经症,而不是他自己的。他促促而谈自己生活的艰苦处境,而极不情愿检查自己在其中的责任。如果不是他的妻子太神经质,或他的工作太令人心烦意乱,他多半会安好无恙。相当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心中可能有任何情感动力在起作用。他害怕鬼怪、窃贼、暴风雨,害怕身边有报复心的人,害怕政治环境但永远不害怕自己。他顶多只是出于知识或艺术的乐趣而关心自己的问题。但只要他在心理上可以说是不存在,他就不可能将他可能具备的洞察力运用到他的现实生活中,因而,纵然他更了解自己也难以带来改变。
因此,外化作用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消解的能动过程它可行的原因完全在于疏远自我,而这种疏远始终是神经症过程固有的。通过自我消解,内心冲突也理所当然地被消除于意识。但通过使一个人对他人更责难、更报复和更恐惧,外化作用就能把内心冲突替换成外部冲突。更具体地说,它严重恶化了最初掀起整个神经症过程的冲突: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读书笔记】
《我们内心的冲突》
我必须说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者写的一本非常深刻的书,唯一的问题就是我看不太懂,眼神在游走,但是大脑完全跟不上节奏。经历了漫长的自我挣扎与纠结,还是觉得对作者的很多观点不甚了解,所以我非常遗憾的看了一半决定放弃了。或许我需要再经历一些挫折和经历才能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探讨的内心深处的冲突。但是我必须承认作者很认真的在撰写这本书,有其发现的新的观点,也有对问题的自洽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书中盘旋着作者深刻的逻辑思维,非常敬佩这样的学者,但是真心读起来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