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姐儿,快把你碗里的肉吃了。”
“不吃,不好吃!”
“不好吃也要吃,丢了可惜。”
“可是它已经有些变味了!”
意思很明确,我不想吃碗里的那块肉丸子。几乎每天晚上吃晚餐时,桌子上总会出现这样的对话——阿妈劝我多吃点东西,而我总以各种理由拒绝。
“叫你多吃点,是为了不浪费!你怎么总是不听话!”
“妈,吃不完就别吃了,我们家不缺这个肉,多吃青菜健康!”
阿妈开始沉默,不搭理我。我以为这就是结果。
“以前家里穷,吃不饱睡不好,每天想着如果能吃饱肚子就好了,根本不敢想有好吃的东西。现在看着桌子上的东西,吃不完明天就得丢掉,我是觉得很可惜,你晓不晓得?每种东西都来之不易,饿过肚子,劳累过,才觉得它更应该得到珍惜!”
这是阿妈和我说的话,很平凡,很简单,可就是触碰到了我心中的那根弦。
她说“可惜”,因为以前没有,现在有了却丢掉,所以可惜。
我最怕的就是可惜,因为遗憾会太多
《孟子.告子下》有云: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七月底,是收割稻谷、下田插第二季秧苗的时期。
阿妈说我需要体验生活,阿爸举双手双脚赞成,他认为我不知天高地厚,他说我需要生活的磨练。
于是,我和阿妈、阿奶去插秧。
这是秧苗生长的地方,我们管它叫“秧田”。同样是插秧,还有另一种叫“抛秧”,顾名思义,“抛秧”就是人站着,然后把秧苗抛到水田里。
而插秧,就是人猫着腰,左手拿着一把秧苗,右手把秧苗插到水里。
阿奶看到我插的秧,歪歪扭扭,东倒西歪,她说:
“插秧要像写字一样,要整整齐齐!也要像做人一样,端端正正。”
我阿奶已经七十多岁了,可人却很精神。老人家一辈子与田地为伍,年纪大了也割舍不下。
她喜欢在平常的生活小事里给我讲道理。
我在外面,我会和别人说:
“我家很美,蔚蓝的天,软软的白云,迷人的晚霞和漂亮的红房子。”
如果可以,也许以后我还会加上:
“金黄色的稻田,阿奶的碎花帽”
现在的农村,都兴请割谷机到田里收割稻谷。
每当这个时期,一排排的割谷机都会停靠在路边,等候人们的“召唤”。
“一谋(亩)多少钱?”
老大爷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
“一亩130,要割不?”
中年大叔,是外地口音,像湖南一带的人。
“锅锅锅!(割割割!)”
老大爷笑得眼睛眯成缝,咧着嘴,看到大白牙。
虽说是山里,但天气很热,没有谁愿意再拿着镰刀,人工收割稻谷。
记得小时候,大家都是用打谷机收割稻谷——一用镰刀把地里的谷苗都割下,一小堆一小堆地放好,然后把一把把地把它放到打谷机的转轮里,而踩着踏板,加大动力。
割谷机方便的同时,也给农夫们带来苦恼。——留下的稻杆儿太高了,耙田机很难耙田,机子容易坏!
阿爸每每看到那些割谷机留下的痕迹,都会指着稻田,转头和我说:
“你看看那些稻田。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既然接受它的好,也要容忍它的不好。”
没错,事物都是有双面性的。
那天,我和阿妈、阿奶插了一天秧,至今已过了一个星期,可我双腿还是疼痛的,站着弯腰都不行。
可阿妈、阿奶已经种了几十年的田地。
亲身体验筋骨的疼痛,感受太阳的灼热,与泥土来个零距离接触,它虽可恨,也很可爱。
劳其筋骨,知其一点一滴来之不易,方会更珍惜现所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