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说是米兰昆德拉病重时,躺在病床上只靠着能动的几个手指和头脑及他的亲人一字一词的猜测,一点点创作出来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只从书名,很难猜到这本书在讲浪子的性与爱,黑暗政治压迫与知识分子的反抗,看完也听完大咖的讲书,我也没有清晰生命不能承受的轻是什么,是失去责任和压力后,也同时失去价值了么?是历史上的战争被一次次饶恕后,生命因此如同鸿毛般轻贱么?
米兰昆德拉并不认同尼采的永恒轮回,他认为人的未来路程都是未知神秘的,只会经历一次,没有前生和后世可以改变。这个轮回,用弗洛伊德理论解释是强迫性重复,在神经科学里是印刻效应,即不断重复相同方式会加强神经回路刻痕。强迫性重复就是自己给童年时形成,不断影响你日后,为类似结果出现种下了因,果便是轮回。生活感觉幸福的人,经常感觉自己幸福;生活感觉不幸的人,经常怨天尤人;对他人不信任,处处疑神疑鬼,他会感觉他人对他戒备森严…
托马斯这类男人,风流倜傥,习惯沾花惹草的浪子,身旁冰肌玉骨的美女总不断更迭。看似花心,实则缺爱。看似放荡,实则恐惧。不曾说出口的阴影,是他内心难以愈合的伤口。当他为了脆弱敏感的心,选择精致伪装和竖起厚实心墙阻止她们进入,他会言不由衷,心口不一用冷漠隔离柔情。他既低调谦虚也傲气十足;他既自信满满、意气风发也柔菇寡断、妄自菲薄;他兼深睿老气的文风与顽皮稚嫩的心态;他曾愿为你关怀备至、默默守候,也不完全消停地寻花问柳。曾会被这种双面性格折磨到质疑三观,而后看清了混乱极端的本质,是不完整的自我,是曾经受了伤的小孩没有长大,是对失去的恐惧。我想去用拥抱和无言的理解去化解他们身上的枷锁,但是意义太微乎其微,他们的改变只有他们能决定。
当我真正看懂这类男人的心,明白了渴望被收藏,终身妥善安放的不安,明白了没有倾诉出的无奈,我联想到周星驰对婚姻和爱的恐惧,联想到托马斯未遇到特蕾莎前,无数情人都不能消除他对爱的恐惧,但他遇到特蕾莎后,又不想承受特蕾莎带来的责任和牵挂。他曾说“爱不是通过做爱体现的,而是通过共眠的意愿体现的”,他对性和爱的理解,让我想起《性爱大师》中弗吉尼亚·约翰逊对性与爱的观点,如出一辙。
看了这本书,我想跟他们交流,我在心里悄无声息地,我一边揣摩小说人物,一边构建和他们聊此书场景,希望有一天能在茫茫人海中偶遇,静吧里一人一扎黑啤,你一言我一语聊感触。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
有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太匆匆,没来得及道声“世界你好,太阳你好”,便不情愿地离开了,留下无尽的思念在活着人的心里,绵长的岁月尽头。这样的思念不知道要延续多久才能归于平静?与母亲而言,人生有三大悲(丧父母,丧丈夫,丧儿女),而这些不幸之事,都让杨绛先生经历了,可想而知,杨绛先生的内心是多么坚强。
杨绛先生一生阅书无数,从书中让她变得更有气质。杨绛先生的美与众不同在于,书香气质的修养从内往外散发,这是很多女子无法企及的,也是难以掩饰的书卷之气。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爱好读书的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总会找到书的海洋,从墨香之中找到知己。这种感觉不需说给外人听,只需在静静的时光中随心翻阅、品读,让身心穿梭于时空之中,享受那份外人不能体会的快感。
人生最好的遇见是:才华互相吸引。小时候,心中无可替代的温暖是父母的怀抱,长大后,心中无可替代的温暖是爱人的怀抱,还有来自远方的问候。杨绛先生和钱老的爱情纯真,坚贞不渝。就如钱钟书说过“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这句话深深表达了对杨绛先生的爱,杨绛先生从决定陪他山高水长的那一刻起便无怨无悔,她知道既然选择了他,就要放大他的优点,接受他的不足和孩子气,做他贤惠的妻子。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从每一个字眼中溜走,他们送走了时间,留下知识,留下相处时浓浓的情谊,暖意无限,美好无限。而最后当钱老走的时候,她静静地站着,目送他进入火化间。“谁能想到最后的离别,竟然是我爱着你,你毫无知觉,我爱着你,却要眼睁睁看着你从这个世界消失,我爱着你,希望你知道,站起来跟我回家,一生一世不分开……”
杨绛先生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每个人终其一生,总要有一个共同的、永在的家园供灵魂歇息,那里才是真正的天堂,没有疾病、没有痛苦,只有轻盈的灵魂在空气中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