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朋友圈的有或无,都无法影响到我们,或者说不需要刻意地去避开它,我们也能好好地生活,而且还能享受它带来的乐趣,那自然最好不过。 ——题记
朋友圈,出现到现在,六年而已。但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了。但似乎,人们除了享受别人对自己点赞之外,对朋友圈再没有任何好感了……越来越多的人关闭了朋友圈,不再想看到那个小红点点,也不再想去刷屏关心他人到底发了什么。
对朋友圈的诟病始于人们发现它如何负面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过多的关注他人让我们忘了自己想要追求什么;看到别人的好生活,再回头看自己的一团糟,感觉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每天不断地刷刷刷,除了羡慕嫉妒之外,浪费了时间,最后什么也没有收获;讨厌这样地自己却又不自主地去翻看。
然而,朋友圈真的是原罪吗?
我自己算是从朋友圈出现到现在一直用着的典型90后,这个问题也思考了很久,直到最近我总结了自己用朋友圈的心态变化,得出了一些看法——也许不是单纯地关闭朋友圈就能解决我们担心的问题。
我会从我用朋友圈的四个阶段说明:
一·懵懂阶段——简单地记录心情
朋友圈是2012年4月份时出现的,当时我正在上大二。其实朋友圈不算新鲜玩意儿,在它出现之前,我用的是QQ空间,其实功能差不多。我用的最多的是说说这个功能,我经常发一些生活感悟,日常心情。偶尔会写写日记。那时我还写诗,大学的时候,少年不知愁滋味,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心情要记录。然而当时说说好像更注重于文字的表达,图片会发得少一些。朋友圈的出现,有点仿Instagram,比较注重于即时的照片分享,正像它的英文Moments一样,记录生活的瞬间。随着微信语音功能的产生,以及微信更简洁的界面,大家好像慢慢地从QQ转移到微信来了。平时在QQ上分享的东西,也慢慢地转移过来。所以一开始用的时候,就是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当时用的人不多,大家也没有太多的意识,好像也不流行一定要点赞啊、评论啊这些。所以,当时用朋友圈就是简单地记录心情。我第一次发朋友圈,一个周末的午后,头发很痒,在学校的宿舍还没有热水可以洗头,百无聊赖地看着门外的天空,一张从自己床上的角度拍过去的天空的照片。纯粹是一种无聊心情地记录,没有任何评论也没有点赞。
一直到大学毕业前,都是保持这样的状态。记录生活中的小事——心情好心情不好都会发,自拍也会发,偶尔会有朋友加入讨论,点赞,一般都是熟悉的同学朋友,大家在评论里聊聊近况也是挺好的。
二·焦虑阶段——过多的社会比较与占据生活
焦虑来源之朋友圈变成了社会的缩影
随着微信的不断发展,它不再只是同学朋友的联系方式了。我14年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加了很多同事。由于同事之间并不像朋友那么熟悉,发朋友圈总是害怕被同事或领导看见,不希望他们过多地了解自己。而很多同学毕业之后不再联系,也变得生份起来。自此,朋友圈开始有社会缩影的雏形。有社会,就有人,有人就会有比较,有比较,大家都希望自己是比过别人的人。以前没有朋友圈的时候,除了关系好的人,大家不会经常看见彼此的生活,亲戚就是过年的时候会比比自己的小孩,朋友就是同学聚会的时候谁混得更好,同事平时如果下班没有联系,谁也不关心你的生活。
然而,朋友圈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都浓缩在了这个网络平台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别人也可以随时随地看见你的生活。这就把以前现实生活中的攀比,拉到了网络中来,而且是24小时无间断的。
所以,后来大家都倾向于在朋友圈只发好的事情。恋爱了,结婚了,生孩子了,去旅游了,聚会了,各种美食啦,自己听过的好听的歌啦(虽然研究证明几乎没有人会点进去听),健身啦,跑步记录啦,看完了一本书啦,等等。朋友圈好像就变成了一个生活竞赛展示中心,放假的时候变成了风景自拍比美大赛,情人节的时候变成了红包礼物秀恩爱比拼大赛,工作的时候是大公司活动比赛、加班励志比赛……
由此,人们好像被朋友圈圈住了,好像生活每一个好的方面都要发一下,不发好像没做过;去旅游,如果没有发一个定位,好像就没来过;跑了步,不发个朋友圈,就白跑了。诸如此类,我也如此。然后就变得越来越焦虑,好像生活本身就是为了发朋友圈。我有个一次极端的体验,计划好了去厦门旅游,在没有去之前就在构思,朋友圈应该怎么发……
而我焦虑的来源,就是过多的社会比较和身份认同。
社会比较,包括了与比自己好的人比较,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会希望自己被认同,越来越多地按照他人喜欢的方式去生活,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我们希望得到更多的赞,好像只有被赞才能证明自己过得好。
与比自己好的人比较,就会产生自卑感,或者说是嫉妒。为什么不说羡慕,记得在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中提到的,羡慕是发生在巨大的差距之间,比如一些明星名人,我们是羡慕不会嫉妒。而嫉妒,往往发生在目前或过去曾经是微小的差距,现在有了大的差距,通常是身边的人。当看到曾经和自己一样的人过得比自己好的时候,心里总是会想,为什么我不能和他们一样?
我以前最害怕看到同学朋友晒结婚证,结婚照之类的,因为和男朋友谈了也有几年,家里人也一直在催婚,自己也会受大龄未婚女青年这种思想的影响,每次看到,心情就非常不好。朋友圈还提供了我们会看到的各种人生可能性,我们在观看别人的生活的同时,就会想为什么我做不到,我有没有可能和她一样,到国外留学;和他一样,去挑战蹦极?如此一来,我们会在嫉妒别人的过程中越来越否定自己,而向往他人的生活。
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是反方向的社会比较,别人觉得自己比他好,自己会内疚,想我这样会不会伤害了她。为什么加个引号,因为我觉得差只是一种相对概念。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好的部分,只是有些人会把这些强调在朋友圈里而已。我有一个朋友,29岁,和男朋友谈了很多年,她男朋友好像不愿意结婚,她会经常在朋友圈里发一些比较伤感的话,每次我看到很难受,好像也帮不了她什么。所以,如果她发这些内容的时候,如果我有一些开心的事情分享(我结婚之后),都会把她屏蔽了。所谓与自己“差”的人比较,其实就是一种也不希望别人觉得自己过得比他们好,不希望他人认为自己在炫耀。这种感觉就会让我发朋友圈的时候很矛盾。不发,感觉想要让一些人知道自己也挺好;发了又害怕伤害别人。
然后就弄了分组,同事,亲人,朋友,大领导,等等。每一次发朋友圈,都要掂量一下,要给谁看,要屏蔽谁,整理好之后,之前兴奋的想分享的心情已经没有了一半了。我们希望被一些人了解,又不希望被另一些人看穿。希望自己喜欢人更了解自己,希望同事领导不要看穿自己。
在不断地纠结于他人的看法时,渐渐地忘了分享的初衷,从而变得越来越浮躁。
焦虑来源朋友圈之时间被占据
朋友圈的出现,让我们可以了解他人的生活,了解更多时下流行的事件。每个人都有好奇心,所以刷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吃饭的时候刷,排队的时候刷,睡觉前刷,上厕所的时候刷,学习的时候刷,上班的时候刷。虽然都是零碎的时间,但是加起来就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影响了工作的效率,也影响了和身边人的关系。然而虽然知道不好,却忍不住还是要刷,不断反复,让人又爱又恨,自然也焦虑了起来。
关于这个部分,其实没那么多好说的,这是朋友圈的问题,也是所有关于智能手机的问题。只是朋友圈更多地占据了我们用手机的时间而已。它容易让我们分心,拖延,重要的事反而耽误了。
这些焦虑一直伴随了我毕业后的三年左右,加上工作上太累也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这段时间,一直在一种不安的状态中度过。虽然也有很多事情能安静下来做自己的事,但很快又被他人左右。
三·逃避阶段——关闭朋友圈之后
这些焦虑让我后来越来越害怕用朋友圈,产生了本能的排斥。好像只要它一直在生活中出现,我就被控制,不能真正地做自己的事,总是受他人影响。所以从17年下半年开始,我也开始关闭朋友圈了。
一开始关闭朋友圈的时候,的确是更多地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了。更有规律更有规划,每天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日子也慢慢地慢下来,会享受旅行本身,不用想着怎么发朋友圈,享受美食本身,不拍照片,也不P图P半天。这样的生活过了两三个月。
然而,后来会有另一种感觉。因为关闭了朋友圈,大家分享的所有事情几乎是不晓得。有一些朋友分享的事,因为我没有看,他们聊得热火朝天,我什么都没了解,和他们缺少了互动。过节的时候,因为没人看朋友圈,好像也没有过节的气氛。大家一起刷屏说的梗,我也是后知后觉。
印象最深的有一次是,大家都分享自己18岁的照片。那一次我去了一个演出,二手玫瑰的,他们在台上说,今天大家都臭不要脸的分享自己年轻的照片,这些梗,大家都在笑,而我什么都不知道,然后傻傻地跟着一起笑,感觉自己错过了很有趣的东西一样。
除此之外,也开始担心,大家如果发了一些好文章,好段子,自己也会错过。还有一些当今社会发生的时事。有一段时间流行玩旅行青蛙,大家都在朋友圈里晒青蛙明信片,而我都不知道,后面知道后玩了一段时间,和朋友们分享它去了哪里,给我们带了什么东西,大家都会在朋友圈里讨论,其实也蛮好玩的。
虽说朋友圈有很多不好的一面,但是它的确能反映现实中中当下人们所关心的东西。而我是对很多事情都存在好奇心的那种人,也希望知道得更多。
然后我开始实施周一到周五关闭朋友圈,周末找个时间刷屏看朋友圈这种方式。心想着,这样既可以兼顾不让朋友圈太多地影响自己也可以不错过一些东西了,能够像阅读一样去看朋友圈,像一个局外人,观察周围发生的事。
然而这样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朋友是星期一发的东西,我周末才回复,已经错过了“最佳互动时间”了。另外,周末的时候,一刷就刷很多,很没有耐心全部去看完。
所以到了最后,感觉自己关闭朋友圈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也会有另一种焦虑,就是错过和朋友的互动,和了解当下更多事情的机会。
四.释怀阶段——正确地看待朋友圈
所以后来,我又重新开启朋友圈了。不过通过之前的这些经验,我知道了朋友圈的正面与负面。
关于正面,朋友圈的初衷是让亲戚朋友之间互相分享心情,无论是好的坏的,朋友之间能了解彼此更多。通过互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我们的感情。另外,通过了解朋友圈里大家都关心的事情,让我们更了解社会,了解人们的心理,也可以正确地指导我们生活本身。
关于负面,焦虑的来源如前文所说,是过多的社会比较和时间的占用。这方面,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我认为最重要和优先的是过好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当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方向之后,别人怎么样都是别人的,不能影响到自己。如果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有了计划,按照自己的步骤走的时候,其实,也没有时间去太多的关注别人。(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像谢耳朵那样每天有计划地生活,让我没那么浮躁了》有说到类似计划,可以参考下,哈)
而发不发朋友圈就看心情吧。喜欢就发,不喜欢就不发,只要不是刷屏就行了。关于刷屏,我是认为距离产生美吧,人要保持点神秘感嘛!
而另外一件我担心的,内疚的心情,有时害怕发朋友圈会伤害到别人。后来想想,其实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个普通人,有些东西就算是我不发,他人也会发。我现在能做到的是,如果看到一些朋友心情不好的时候,如果我要发一些比较好的,会选择屏蔽她。另外,平时不要太刻意地炫耀。
在不关闭朋友圈的情况下,既享受它带来的快乐,也避免它带来的焦虑。我想这才是我正确使用朋友圈的方式。
当然,我知道,在我写完这篇文章之后,以上的焦虑、不安不会从此消失了,只是我了解了焦虑不安的原因之后,再下次遇到的时候会更有技巧地去避免。比如,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少看朋友圈,多做其它能让自己开心的事,避免看到别人去旅游的照片觉得不开心。或者,在被刷屏影响的时候,把手机关机,或者丢在一边,专注当下的事情。我上班的时候,都会把数据流量关闭,把手机放在抽屉里,听电话的时候再拿出来,这样可以提高效率。等等诸如此类的方式。
所以,我认为,如果能做到,即使不关闭朋友圈,也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那是最好的。
当然如果认为关闭朋友圈会让你感觉更好,不会让自己有任何其它的不安和焦虑,那就关闭好了。毕竟,最重要的是自己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