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沮丧为什么自家桃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小、那么苦,记得奶奶总习惯把从集市买的水蜜桃的桃核细心的保存起来,等来年春天埋进自家院子的花坛里。奶奶是没有植物栽培学知识,更不懂分子遗传学,但她知道种瓜得瓜的道理,明白大果实的种子能长出大果实的希望更大,人类驯化植物的初心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
这就是我们这一章要解决的问题,讲述野生植物的驯化种类与过程。有些野生植物不但味道好而且安全,有些野生植物不但不好吃甚至有毒,让人望而却步。人类是怎么一步步在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中寻找出即安全又适合人类采用的植物的?
第七章 怎么识别杏仁——古代作物的无意识的发展
植物驯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0年前,最早的农民肯定不会利用分子遗传学来鉴别物种的优劣,也没有样品来启发他们去培育新的作物品种,就植物而言,我们不过是无意间 “驯化” 了植物的成千上万种的动物之一。
在地球上,生物物种都具有领域性,植物必须将其子代向他们能够茁壮成长的地区扩散,并传递其亲代的基因。
动物可以靠行走或者飞翔,但植物没有这样的条件,因此它们必须以某种方式沿途搭便车旅行。
当种子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果实是又青又酸又硬,动物并不爱吃;当种子成熟时,果子就变得又香又甜又嫩,植物把种子包在好吃的果子里,并用颜色和气味来宣告果子成熟,从而哄骗动物把种子带走。
动物把果实吃掉,种子或被直接吐出来或被咽下去,咽下去的种子无法消化,再同排泄物一起排出。通过这种方式种子又回到土壤,实现它们的传播、扎根、发芽。
01
当人类采食某种好吃而又安全的植物时,把它们带回家,被丢弃的种子发芽结果,人们注意到,并有意识的去播种种子,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首先会采用看得见的,好品质的野生植物作为最优先的驯化对象。
a、果实的大小
每次都选择果实里最大的作为下次种植的种子,经过不断的演化,筛选。这就是许多作物的果实比它们野生祖先的果实大得多的部分原因。
b、种子的味道/果实的味道
许多野生植物的种子为防止动物把它们吃掉,在演化过程中味道变苦而难以入口,或有毒。植物果实好吃是为了引诱动物来撒播它们的种子,但里面的种子必须很难吃,否则,动物就会把种子嚼碎,种子也就发不出芽来了。古代味苦又有毒的杏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c、果实肉多或无子
早期的农民喜欢选择果肉比种子多的多的植物,如香蕉,全是肉没有种子,现在培育的无籽柑橘、无籽葡萄,水果无籽说明了人类的选择是怎样把野生水果原来需要撒种子的演化作用完全颠倒过来了。
d、种子含油多以及纤维长
在地中海地区最早驯化的果树有油橄榄,栽培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它的油。另外还有芝麻、芥菜、罂粟、亚麻。通过不断的筛选品种,人工栽培的作物比野生的含油率高很多。
通过筛选果实的大小、味道、多肉、含油量和纤维长度,这些具有可取品质的野生植物,古代人在无意中传播,使它们走上的驯化之路。
以上的几个条件都是我们驯化植物中能够直接看得见的品质,还有一些品质是我们不能直接看到,或者在短时间内不能感知到它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对于野生植物在驯化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a、种子传播机制
许多植物都有其传播种子的专门机制,如豌豆,根据植物亲代传播需要,豌豆演化出一种基因,在种子成熟时豆荚突然破裂,然后把豌豆弹射到地面,但是这种基因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灾难,果实无法收集。所以人类就会选择会把豆荚留在植株上不爆裂的豆荚种子带回家。这种结构的种子才会被人类采用,而成为作物的祖先。
b、发芽抑制
对于气候变化无常的地区,生长的一年生植物,如果所有的种子都迅速同时发芽,发生一次干旱或霜冻就可以把幼苗全部杀死,传宗接代的种子就没有了。因此植物演化出通过发芽抑制来减少损失,使种子休眠,在几年里分批发芽。
c、繁殖生物学
许多植物的突变会影响到其自身的繁殖系统,人类会采用有利于他们的突变方式,如有的植物不需要授粉就可以结出果实,如香蕉、葡萄、菠萝、柑橘;有些产生突变的雌雄同株植物能够自花受精,如桃、梨、苹果、樱桃等果实。
农民从一些特有的植物中进行选择,选择的标准不但有看得到的品质也有看不见的特点,结果就是不同的植物,由于十分不同或者甚至相反的特点而得到人类的采用。
02
现代培育植物的人仍在改良古代的作物,即使是经过如此漫长的驯化过程,还是有一些植物虽具有食用价值,但仍不能为我们所用。
橡树,具有营养价值,含有丰富淀粉和油,但是即使是掌握了嫁接技术的农民,也会束手无策,原因如下。
首先,他们生长缓慢,可能使大多数农民失去耐心,栽种下去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都不会有收益。
其次,橡树所结的果实无论大小还是味道都只适于松鼠。
最后,橡树的苦味由许多基因控制,不是单一基因控制,所有无论怎么突变,橡树的果实还有可能都是苦的。
备注:橡树是世上最大的开花植物,生命期长。果实是坚果,外表硬壳,棕红色,含有丰富的淀粉,但因其不易吸收、味苦,不为人类广泛食用,是松鼠的上等食品。
人类刚开始对于物种选择,这一技术的采用也几乎是无意识的,播下它们的种子,然后当碰巧出现了一个稍好一点的品种时,再去选择它,种植下去,就这样循环的下去。这种无意识,是我们对野生作物进行选择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有心机的植物与有心计的人类,通过人为选择来培育作物的这些原则,促进了古代作物的驯化。
这章我们已经看到了早期农民是怎么样开始培育野生植物的,有了对这些植物可见或不可见的品质的了解。那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还会有发展差异?下章我们将从气候条件、地理位置、民族特点来说说为什么有些地区的族群未能驯化植物。
2018年6月22日
文章目录:月丫读书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