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自我意识,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手拿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读到“自我意识敏感期”部分,边读边想,去年9月份,小班幼儿刚入园时,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一一闪现在脑海了,尤其是每次区域游戏过程中,“老师,他拿我的玩具”、“老师,我玩的玩具他给收了”、“老师,他坐了我的位置”……伴随着这样的告状,孩子的哭声也此起彼伏,原因仅仅是“自己的玩具被别人收拾好了”就大哭不止,当时,非常不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现在,答案似乎明确,原因在于三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敏感期,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我拿到的玩具就是我的。
清楚地记得,贺贺刚入园时,有类似《捕捉孩子敏感期》一书中“八月”的行为,妈妈带她来幼儿园,路上遇到同事,想抱他,他就使劲发出“啊”的尖叫声,或者发出一些成人听不懂的词语,然后一脸的不高兴,当时,我总是想“孩子怎么这么没有礼貌”,总是,强迫他给大人问好,他呢,则把小脸扭到一边,因为这个事情,不止一次批评他,却总不见效果。
还有,刚入园的时候,听老师反馈最多的事情,就是“孩子太倔强了”。比如,每次玩玩具的时候,他摆好的东西,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拆开,放进玩具框里,如果别的小朋友帮他拆了,一定会大闹一场;他的小椅子倒了,老师帮他扶起来,他非但不感谢,而且要求老师放倒,必须自己扶起来,否则,又要大闹一场;中午起床,慢悠悠地自己穿鞋子,老师去帮他穿,一定要哭着把鞋子脱下了,自己穿……当时,也以为孩子太不懂事,老师帮了他,不知道感谢,还发脾气,回家就不停地教育他,他的回答总是说:“不,我就不……”,或者哭着说“我自己呀……”,因为这些事情,曾经发脾气揍他屁股,以为他做错事情,还不知悔改,有几次,在大人的强制了,他哭着说:“我记住了,幼儿园的玩具小朋友一起收”,但明显感觉到他内心的不高兴。
现在想来,当时孩子之所以有那样的表现,是因为正处于自我意识的敏感期,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来,自己的椅子要自己扶起来,自己的鞋子要自己穿,不愿意不熟悉的人碰触自己的身体。孩子本身并没有错,也不完全是大人眼中的“脾气倔强”,而是他正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并努力保护属于自己的一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地游戏和人际交往中,会慢慢地体会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之后才会慢慢习得分享、互助、宽容等亲社会性行为。自我意识发展成熟之后,才能进一步理解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亲社会行为才会出现。
不是孩子不够优秀,不够有礼貌,而是因为成人为孩子提出了不符合他年龄特点的发展要求。在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慢行,需要等待,需要有“陪一只蜗牛去散步”的心情,慢慢地陪他欣赏沿途的风景,陪他度过一个又一个敏感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静心等待,多看多学,寻求适宜孩子年龄特点的方式去引导他,而不是强迫他做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更不能随意为孩子贴上“不礼貌”、“不懂事”等标签,去挫败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