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世纪30年代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始,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正式出现,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就一直霸占着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塑。而学校教育为适应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教学规模,在整个教育领域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这导致整个的国民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也因此暴露出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而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便成为了罪魁祸首。
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来安排班级的教学任务,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认知结构,即使在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理论中也会提到学习者分析,但是这往往很难付诸有意义的实践,事实证明每一个学生即使从6岁开始进入学校,开始学习同样的内容,也很难为他们塑造同样的知识结构。另外,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了呆板的信息传递过程,以教师的知识建构方式来传递给学生,甚至是以教科书的知识建构方式来传递给学生,磨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思考能力。同时教师主宰的课堂教学缺乏真实的情境,我们的学习经验告诉我们将学习和现实世界不确定的真实情境联系起来,学习才有可能发生,才能建构自己的问题解决模型。实际上在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理论中也倡导情境创设,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这种情境大部分是将真实复杂的情境简单化的结果,这其实是一种美丽的谎言。那为什么学校教学模式还是以教为主?并且从目前的教育改革看来,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至少在中国是这样。
1 开放的教学模式是否能成真
在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的时候,还有另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出现,即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它和以教师为中的出发点完全不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真实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问题解决的模型。
在这一开放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转变为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通过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自主探索、主动发现,教师为其提供支架、引导和启发,促进和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正如《论语》中孔子所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将隐性的难以表达的心理状态清晰地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这种教学模式确实让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但是大多数老师认为依旧难以实施和操作。诚然,这种教学模式相当于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在缺乏老师有效的指导的情况下,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的时候,就会让整个学习环节处于离散的状态,很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对于突如其来的问题和状况,教师很难去控制学习的过程。这大概就是在很多老师看来很难实施的原因。但是这并不妨碍,每一个教师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来完成能力的转换,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局面?因为在所有人面前,还有一座升学考试的大山。
2 升学考试的这座大山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包括科学知识、社会规则、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等,你一定要看到学校教育不得不承担的某方面职能(我没有在问教育的目的)。但是教育的资源是有限的,你无法让每一个学校都可以和清华北大相提并论,你也无法让每一个教师都如蔡元培、陶行知、鲁迅、梁漱溟、钱学森云云,但是学生的学习水平是有差异的。常常在谈教育公平,其实是在谈受教育的机会是公平的、教育竞争是公平的(它似乎也有一点不公平),但是教育本身永远都是不公平的。
所以在所有人面前,出现了一座大山,升学考试。这座大山,影响之广,范围之深,令人咋舌。它不仅仅和老师、学生有关,还有家长有关,当然还包括整个社会和教育制度。在这样一个主体间意识当中,大家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想象,就是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升学。“考点”这个词,让学校教育的目标显露无疑,这个词是在面对升学考试这座大山的时候,主体间不得不做出的一个妥协,几乎没有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个学校敢掉队。
我想,你大概知道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流行开来的缘故了。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它的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不是教学目标,更不是为了掌握应付升学的事实性知识。如学生能陈述“第一次鸦片战争于1840年爆发。”按照这个推理,高考是大多数人升学考试的最后一道门槛,理论上来讲,大学确实可以实施开放的教学模式。但是当我们走进大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依旧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因为我们都是被圈养的动物,虽然我们心有不甘,但是又能走到哪里去。
3 被圈养的动物
在经历了多年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知识灌输,习惯于无声的沉默,这样一种观念深入骨髓,它决定了教师和学生行为,同时由于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存在,磨灭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就好像一只被圈养的动物,它的妈妈也是被圈养的,所以它从小就不知道该走向哪里,但是对于动物来讲,它有自己天生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它天生会有强烈的冲动,它有好奇心,它想要去了解周围的环境,这是深深刻在基因上的。可惜的是人类把它圈养了起来,对它的行为和心理需求毫不关心,宣告它只能按照人类的意识行动,完成必要的任务,就像是活在工厂生产线上,采用工业化的饲养方法。日子久了,它的某种需求就被抹杀了,当它某一天重获自由的时候,它去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它已经习惯了之前的方式,如果让它回到森林,估计它连最基本的捕食都不一定会。
而人类其实是自己圈养了自己,构建了一个死循环。传统教育下的学生成为老师,进入学校教授学生,这些学生经历了填鸭式的教学,然后这些学生有一批又会成为新的老师,继续教授学生,而他的教学模式也将受到之前经历的影响,甚至如出一辙,以此类推,循环往复。
我有一个同学,她现在在家那边当初中的语文老师,新老师,学校里让她当班主任,她有点手足无措,但没办法还是接下了。班级的学生有时候特别调皮,然后学校的领导就说她实在是太温柔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有一天实在是特别生气,就体罚了学生,事后她特别的懊悔,她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她知道这样做的方式比较奏效, 因为曾经她也有过这样的学生经历,除此之外,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我的大学里,有一位老师,他属于比较明智的一位,明白传统教育下的缺陷,并且认为自己讲授的内容确是已经过时了,所以有一天他决定让大家自主学习。那一天来到班级,老师说,我们这堂课需要掌握什么内容,我会给你们安排任务,你们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去网络上寻找资源,最后以汇报和作品的形式作为你们的学习成果,上课我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提问。就这样一个任务布置下去,过了一个星期之后,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仅仅只有两个小组上来汇报,并且这两个小组都只有一个人在上面讲。老师心平气和地问我们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台下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来,课堂又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独奏。
“当我放手让你去做的时候,而你却不知道如何开始。”这就是一只被圈养的动物的故事,虽然它们心有不甘,但是又能走到哪里去。
4 小结
“为什么学校教育模式还是以教为主?”我们似乎得到了一个坚若磐石的结论,这大概会让很多教师有倦怠感,毕竟每一个教师都是怀揣着理想再一次进入学校。在我们了解这样一个事物的本质之后,我们总是能看到缝隙,透着光明的曙光,人在形成固有观念的同时也意味着人同样具有再塑性,这种再塑性和人的原始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有关,这个过程它可能很漫长甚至充满着阻力,但是却需要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冲破这个循环。升学考试的大山让我们看到学校教育的无奈和妥协,在学校教育处于垄断地位的同时,我们相信有一种教育形式也将随之而来,至少在解决教育资源的问题上可以和学校教育进行抗衡,这将逼迫着学校教育进行某种改革。
END
周三晚上好! :)
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