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而不是读死书或者死读书。
还记得上次我写过的那篇文章吗?《我从小就没学会这件事,但是我希望你会》,这篇文章交给我们如何正确的读书。
文章提到沈从文给的医嘱:学会离开书本独立思考,向深处向远处走去。
成甲老师给指的明路,就是多思,并去运用。
我今天看到一个简单的心理学效应叫屡见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又叫曝光效应、多看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人们会单纯因为自己熟悉某个事物而产生好感。
举一个例子,你去图书馆看书,进门前看到贴在门口宣传一本书的海报,进到里面有看到这本书的售卖点,然后你找其他书的时候看到有人刚好正在看这本书,最后有可能你也会喜欢这本书,甚至你会购买这本书。
基于这个原理,当下书本,开始独立思考,开始想这个原理在我们生活中什么情景中用到了,或者利用此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点什么事情。
首先,很多广告、歌曲运用这一原理
最典型的是陪伴我们到大的脑白金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连用三遍。再加上场面累月的播,你不熟悉都难。如果去买保健品,大脑里肯定会提前出来这个牌子这种保健品,觉得很熟悉,买的概率也会很大。
总之,那种地方多重复,频率高的很多广告或者歌曲都是应用这一原理。尽管我们从来没有用过,因为广告或歌曲多次重复的缘故,让我们感觉上很熟悉它,并喜爱它。
很多时候,我们听一首歌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十分好听,可是听了很多遍以后,再让你形容那首歌韵律或者那首歌给你的感觉,你就会描述的更深刻些。
对了,你身边有那种很“耐看”的人吗?就是第一眼觉得他并不起眼,看得时间久了就会觉得他越看越好看,都和这个原理有关哦。
我们要如何应用这一原理,这是个问题。
你造吗,这一原理能给人创造好印象
如果有两个人,一个每天坚持从一个小区门卫跟前经过,有时候点头,有时候微笑,这样一个月下来。尽管你们不说话,不去可以沟通,但门卫仍会对你产生一种好印象,可能是熟悉,可能认为你比较有礼貌。
另一个人一个月之内只从他们眼前经过三五回,而门卫对见面次数少的人所产生的印象要略微差于见面次数多的。
那么我们可以用在工作中,如果你想帮慢慢在老板面前创造点好的印象,这个方法是可以的哦,如果里面夹杂着真实的实力,相信你会很快脱颖而出的。
找工作的时候,如果能借他人之口增加曝光量,定能事半功倍
找工作时,一个人坐在应聘位置上使劲夸自己的能力,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至于能取到的效果,也不敢恭维。
而假借他人之口,对你进行推荐,反而比你投一筐简历更有效。
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毕业导师的推荐信或推荐表的重要性,招聘单位对一个陌生的招聘人的信任度不是很高,其实他们更愿意相信一个更权威人的认证或者推荐。
推荐的人多当然好,能增加对你的喜爱程度。如果没有那么多曝光量,一位也是可以的,这个份量就相当于几十分的简历了。
你造吗?这个原理最重要的是可以帮你脱单!!!
心理学家扎荣茨(Zajonc)也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一群人观看某校的毕业纪念册,并且确定被试不认识毕业纪念册里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看完毕业纪念册之后再请他们看一些人的相片,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然后,再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在毕业纪念册里出现次数愈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这个实验充分验证了,只要一个人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
如果将原来的原理:人们会单纯因为自己熟悉某个事物而产生好感,进行变形,就得到如下原理:指一个人出现在另一个人面前的次数越多,越容易赢得他人对那个人的好感。
如果你有喜欢的人,就利用此原理,多次重复的出现在你喜欢的人面前,有可能成功哦。当然不是只出现就好,当然要创造性的出现了,来点新意,造点错觉,你知道吗,其实你自己可以构造两个人的缘分。
对了,我先说一个前提条件:你喜欢的人没有对你产生过不良印象,不然多次出现不会产生好感,反而造成你阴魂不散的感觉。
比如你喜欢的男生或女生喜欢运动,什么跑步刚好碰到啊,假装回去的方向是一个方向啊,借个伞啊,刚好喜欢一家早餐店什么的。
重点是,见面的频率。
不说了,这也得靠天赋,自己悟去吧!
如果你喜欢的男生或者女生喜欢看书,去图书馆或者文艺的地方偶遇绝对OK。刚好喜欢同一本书,或者偶尔秀一下你的文艺气质,又或者在差不多的时间进同一家店,不小心做到同一张桌子。
随意发挥,重点是注意频率。
不得不说的是,微微一笑很倾城,这个缘分就是大神一手创造的,让我们机智点,也去创造我们自己的缘分吧!
越熟悉,越容易产生好感,我猜日久生情估计就是这样的。
心动不如行动,要相信古人诚不欺我也!
试试吧!
good lucky!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