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人对粗暴习以为常,只对‘强有力’的语言、喊叫和强制才有所反应,那就根本谈不上自我教育。根据多年的经验,我可以向老师提出一条实际建议:你的学生的自我教育要求你有一定的教育作风。在你的集体中应该有安静的气氛,不要有大声喊叫和爱动气的现象。对一个人训斥、责骂、惩罚越多,他对好言好语就越是听不进去。”
这是第三次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条建议,每读一次,收获一次;每读一次,我默默提醒自己无数次;每读一次,我心里被震到一次;每读一次,让我去深入思考一次。
今天读到这一条,我想起放假前的一天,一个叫小宇(化名)的同学被班主任带到了我们办公室,这个孩子是个很有名的调皮孩子,带到这里的原因是班主任实在管不了,请奥校来进行思想教育。那节课奥校有课不在,小宇同学在我们办公室待了有半节课的时间。
看他站到那里,眼神里充满忧虑,似乎也伴有一丝的恍惚。我叫他来到了我的身边,我问:“小宇同学,你犯了什么错误呢?”他给我说了自己不完成作业等。继续问:“对于这样的情况,你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你的?”……说了很多,孩子的话语间流露出爸爸经常打他、骂他、不信任他。
记得一次和他的前班主任聊天,有一次,小宇的爸爸竟然在老师的办公室就开始打小宇、骂小宇。幸亏还是老师“出手”阻拦,不然办公室里就上演了一场“家庭暴力”的现场直播。
那天,我仔细端详了那个孩子,心里不禁为他的“遭遇”有些难过,甚至对他多了几分怜悯与同情。大概是两年多前的一个寒假,我们在滑冰场遇见了一个陌生孩子——小宇,跑过来叫我“马主任”,我很好奇他怎么认识我。后来滑冰的过程中,感觉他是一个活泼可爱、有礼貌的孩子,聊起天来可谓是侃侃而谈。
可是,现在的小宇,眼神中充满迷茫与恍惚,我几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他那一刻的状态,一时间,我无法用我的眼睛窥见他内心的想法,但是,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目光有些呆滞,甚至是“有些呆呆的”的感觉。
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这样的一个小宇跳进了我的视线,那种印象让人难以忘却,甚至是印象非常深刻。我们不能简单的评判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但是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教育案例摆在了我们面前,那么真实,又是那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细细想来,每个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他没有选择家庭的权利,更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既来之,则爱之。可是,孩子们所面对的父母的素养水平良莠不齐。并不是所有优秀孩子从来天生就是优秀的,不是所有学困生天生就是这样的。
家庭不同,孩子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当然,教育中的反例也有很多。但是,我们所见的大部分教育现象还是符合教育的规律的。
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和小宇同学的表现放在一起,进行观察、分析,不难发现,小宇同学对粗暴习以为常,或许只对强有力的语言、喊叫和强制才有反应,对一般的劝说教育已经不敏感了。
小宇同学说,爸爸已经不信任他了,不管自己怎么说都不管用。他说,曾有两次全家人到处找不到他,后来爸爸找见他,打了他一顿。
听得出来,那些“自己犯下的过错”,他毫无内疚感,更没有受到良心的责备,而自己还声称“不知道为什么打他”。
读到这里,我感慨万千。一是为小宇同学感慨,一是为无知的家长感慨,三是为所有的教育者感慨。
教育,要严厉,我不反对。但是,一定要严厉与温和并存。作为老师,或者是家长,一定要适当学习一些教育理论,想方设法来减少那些无知带给孩子们的伤害,想方设法来弥补自己教育实践的不足之处。
师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应行走在塑造人心灵的道路上,且行且思,且思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