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下午,在朋友店里检查胎压的时候,检查胎压的小哥发现车辆右前方的车胎胎压似乎比正常值低,于是请教了老师傅,让老师傅来帮我检查下。
老师傅对我说,你上车去把方向盘往左打死,我看看车轮上是否有钉子。
我听了之后,有点纳闷,直接原地打方向不是会对轮胎不好吗?可是我还是照做了。
当我这样做之后,老师傅却突然对我说「你要往前开啊,不然我怎么看」。
那一刻我才明白,其实他想表达的是,让我慢慢往前开,然后把方向往左边打死,在车子缓慢行驶的过程中,他来检查车轮是否有钉子。
2、
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常见的沟通问题,后来我思考了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我从两个方面想了下,分别是我的问题与他的问题。
首先,我的问题,就是我明明有疑惑,可是却自认为自己理解了,明白了他人说的,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不懂装懂。
事实上,我不是第一次这样子了——虽然心里有疑问,可是却没有提出来,或者是觉得自己的疑问不应该存在,甚至出现怀疑自己的思想。
其实有疑问不正常吗?有疑问才正常不是吗?这世上,有太多的事情我还不懂,或者我不知道我不懂,这些事都是存在的,只是不知道我会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下遇到而已。
在很多时候,我都是不懂,可是却自认为自己懂了、明白了,导致在沟通方面出现问题。
不懂不可怕,就把自己不懂还暗示自己懂了。
其次,是从他的问题来分析,老师傅他可能想的是,你要往前开,我才能检查你的轮胎,可是他并没有从对方,也就是我的角度来思考,而是直接以一种「对方能明白我说什么」的心态来进行沟通的。
如果当时,他能直接对我说,你往前慢慢开,然后我帮你检查轮胎是否有钉子,如果他当时能够这样思考,这样的思考方式才是真正的「用户视角」。
3、
那么,这次事件给了我什么启发呢?
有两个启发,分别是沟通时说的角度,以及听的角度。
在沟通的时候,如果我是说的那一方,我需要有一个及时反馈,比如我在说一些事的时候,对方是否能听明白?或者我的意思有没有表达清楚,是不是有些我我以为对方肯定会知道的东西,但我却忽略了对方很可能并不知道?
因此,如果是在说给对方听的时候,需要做到的就是两个字,清楚——能够把自己说出来的东西,让对方明明白白地理解,真正地理解,而不是自认为对方会理解。
而如果我是倾听的那一方时,我要做的,就是不懂就问,别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就好像检查车轮这个例子中,如果我先问清楚我应该如何做,或者是把心里的疑问先解决,然后再行动的话,那样肯定就会是另一种结果了。
不懂装懂,危害性其实并不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