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摆摊经济大火,突然想到了几十年前,面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而产生的一项大规模人员流动的行为—上山下乡运动,“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改造,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在我看来,当年的上山下乡和当今的全民摆摊却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也许个人思维较为浅薄,也只能看到明面上这些相似的地方。建国后的上山下乡运动大致在是“第一个5年计划”结束初期到苏联撤回所有资本技术支持的这段时间,城市或者大工业所产生的产能过剩,大炼钢铁时代让人们忽视了农业大发展,导致城市人口聚集却有无法产生有效的生产力;“第2个5年计划”胎死腹中,因为苏联撤离,没有了技术支持,从而导致的大跃进。大跃进的后果则不用多说,也是是间接或者直接的导致后续的3年自然灾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当工业项目不再产生效益,工人大量失业,于是出现了上山下乡,通过软着陆的方式保护了几千万失业人口的口粮。当年知识青年需粮站才能养活,当城市没有足够的粮食去喂饱他们,他们就需要插到农户家里,用集体经济养活他们,所以就成就了插队青年。
这样一说,是不是和摆摊经济有点相似了?各地纷纷出台各种地毯经济扶持政策,提出“地摊社会经济”和“夜间经济”来刺激地方消费复苏。有人说,地摊经济其实是为中小企业去库存,同时通过小金额的消费来拉动城市消费,比如说每个人拿出1万元拿出来购买库存,5万人就会消耗5亿的库存,而通过5亿的库存又可以让多少消费者参与到其中。可是这样的经济消费是否过于理想化,而政府想营造的烟火气息也过于乌托邦。
要知道,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疫情中,最受伤的除了那些患者之外,就是那群最没有保障的“社会最底层”,或者说是那群低收入者。地摊经济火爆,实际上是化解经济危机下“普通人群”需要吃饭的这个难题。
几十年前,政府通过将城市人群化整为零的分到广大的农村里去;摆摊经济,将一部分受到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群体的就业问题和低端加工制造业的库存消化问题,又可以再一次达到软着陆的过程。
可是,可以预想到的是,这一波地摊经济会首先导致阿里巴巴小商品的大量爆发;企业拿到钱后的再一波招工热潮,缓解中小企业无订单的问题;最后城管们一波团战扫荡战场,整理市容,最后也许是小白们钱包空空,薪酬会被招工群体压的更低,一切又回到原点。同时,地摊经济热炒其实完全不符合这个时代的销售模式?价格低廉是否比得上源头厂家的一件代发?质量问题是否比得上淘宝的7天无理由退货?私以为,地摊经济是成熟企业一种渠道拓展和蹭热点的营销机会,对于小白们来说,紧握自己的荷包才是最要紧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