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节到。
年轻时多向往节庆之欢,年长后多增添时逝之叹。
过年,总是承载了复杂的情感。
人间岁月如流水。
公元819年,白居易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迁往忠州(今重庆忠县)任刺史,三月份到达,忠州虽然相比江州,离长安近了一些,但仍是个荒僻的江边小城,“更无平地堪行处”,就是说当时连条能跑马车的平路都没有,山大峡深,进出维艰。除夕夜,48岁的白居易不免心生感叹,将近半百,飘零天涯,逢节更是思念家乡,写下《除夜》: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所幸在忠州时间不长,白居易就被召回了长安,后因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朝廷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公元823年,白居易52岁了,除夕夜想起挚友元稹(微之是元稹的字),感念朝局复杂,自己有退身求闲之意,也暗示好友留意世路风波,写下《除夜寄微之》:
“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
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公元830年,白居易到了东都洛阳河南尹任上,虚岁59,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不想再熬夜守岁了,但偏偏还是睡不着,写下《除夜》: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守岁的习俗,最早在皇宫中出现,隋朝皇帝除夕夜就会在宫中大摆宴席,点燃篝火,与群臣一同庆贺新年的到来,到唐代已经流传到民间,在除夕当天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还有大量的点心和甜品,家人亲戚围炉而坐,共同守候新年到来。火销灯尽天明后,就是新的一年。
到了公元833年,白居易已经62岁了,这两年同辈的崔、杜等已经去世,小7岁的挚友元稹也已阴阳两隔,自己唯一的儿子阿崔也不幸早夭,经历了太多太多,也慢慢地接受了生命无常。每个人都无可逃避,只能向前看,这一年的大年初一,写下《元日对酒》:
“庆吊经过懒,逢迎拜跪迟。不因时节日,岂觉此身羸?
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
三杯蓝尾酒,一碟胶牙饧。除却崔常侍,无人共我争。
今朝吴与洛,相忆一欣然。梦得君知否,俱过本命年。
同岁崔何在,同年杜又无。应无藏避处,只有且欢娱。”
唐代的拜年习俗是逢人拜年,右膝下跪,白居易感觉身体明显不如以前,拜跪的动作反应都不得不变慢了,感叹“不因时节日,岂觉此身衰”。但是毕竟还能“喜入春”,还能过春节,诗中的“蓝尾酒”,是唐代宴饮的一种称法,最后的饮者叫蓝尾,也作婪尾,元旦饮酒,年最高者饮蓝尾酒,有祝寿之意,白居易当时已经是席上比较年长的了。“胶牙饧”是唐代新年宴会上的一种特殊饮食,用麦芽做成的糖,因为吃的时候会粘牙,所以叫胶牙,另外还会有屠苏酒、五辛盘、馄饨等食品,都有辞旧迎新的意义。
往前看,别回头。
又是几年过去了,公元838年,白居易67岁,已经闲居东都洛阳,躲开了朝堂纷争,政务繁杂,这一年除夕,心绪安宁,写下《三年除夜》: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七十期渐近,万缘心已忘。不唯少欢乐,兼亦无悲伤。素屏应居士,青衣侍孟光。夫妻老相对,各坐一绳床。”
合家团聚,浓浓的节日景象,火炬点燃,腊酒上台,孩童们喧闹嬉戏,欢乐的一夜,白居易作为家族最长者,家人依次来举酒祝寿,共贺新年。已经快到七十岁了,万事看开,悲喜看淡,夫妻相对,流年似水。
公元842年,白居易71岁,已经到了古稀之年。这一年心中已经满是庆幸,回想自己从宪宗皇帝开始,先后又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五朝为官,如今分司东都,功成身退,跨过了七十岁的门槛,可以迎接新一年的春天了,回想当年的儿时同伴,又有几人能走到这一天,于是写下《喜入新年自咏》:“白须如雪五朝臣,又值新正第七旬。老过占他蓝尾酒,病馀收得到头身。销磨岁月成高位,比类时流是幸人。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
爆竹声已经渐次响起,宅院中竹竿已立,新幡已悬。
可以去祈福新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