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千年古都——安邑”海内外征联大奖赛活动获奖作品公示,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实战班3名学员获入围奖,作为讲师的我侥幸获优秀奖。祝贺获奖学员和其他联友。我们的口号是:你的获得感,我的成就感。让我们一起继续努力!
今天分享我的一篇获奖创作谈,用拉人作衬手法写八大山人。最近公众号连续推出了好几篇讲拉人作衬手法的干货,大家可以看看:
好的,下面是正文时间。
2018年,在“联吟八大•墨香青云”“八大山人杯”全国征联大赛中,我的一副联作获得二等奖。联文如下:
梦中家国欲何之?效接舆狂,为阮籍哭;
笔下山河犹不改,师所南蕙,法仲圭梅。
这副联作能够获奖,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写作对象的深入理解。
其实,对于网友来说,短期内深入理解某个历史人物并非难事,因为网络提供了大量的资料让我们查询、吸收。和其他联友一样,我也在网上查找了八大山人的相关资料。但是不一样的是,正巧,在这个征联活动出来之前,我就已经阅读了关于八大山人的研究专著和文学作品好几本书,估计有超过100万字。而且都是我自费网购的。我为什么会这么狠下功夫研究八大山人呢?原来当时想写一篇关于八大山人的长篇历史散文。不过,这篇文章至今没有写出来,似乎浪费了那些买书的钱。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买书的钱,在这次征联中赢回来了,而且绰绰有余。这启示我们,不要怕花钱买书。书读了,肯定会有用处的。
第二,对拉人作衬手法的恰当运用。
我曾在《对联写作进阶教程》第二节课【延伸阅读:什么是联料?成联是这样联成的】讲过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楹联书就是吴恭亨的《对联话》。它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今人无论是否写征联,都应该奉清联为圭臬,而非以今人征联获奖作品为典范。为此,我曾撰写论文呼吁联友学习清联。其中讲到的第三点就是:传承清联多样的技法。我以清代人物联最常用的技法之一拉人作衬为例。下面照录相关论述如下:
说到拉人作衬,有人首先会想到山西永济关帝庙联:“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或许正是从这副名联中,人们产生这样的印象:拉人作衬的双方,身份、地位、功绩、名气应该相当对等,至少应该接近。但笔者经过对大量清代名家联作的初步研究,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理论上,根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学原理,任何两个(组)相比的人物都可以相拉相衬。关键要做到两点:一是找准相比点(相同、相似、相近、相类、相反、相关等);二是拿捏好分寸,注意表示程度、性质等的用词。相比点只需一点即可,实践中多是两点或以上。考察清联拉人作衬的相比点,有名类,如姓、名、字、号等;有地类,如籍贯、郡望、宦所、葬地等;有时类,如生年、卒年、享年、年份、年龄等;有事类,如身世、才能、官职、业绩等。以两副挽联为例。曾国藩挽刘松山联云:“勋业略同马伏波,骨归万里;精诚差比岳忠武,寿少二龄。”上联将刘氏比诸马伏波,相比点为职业(军人,相同)、功勋(安边平乱,相同或相近)和死因(战死,相同);下联将刘氏比诸岳飞,相比点为职业(军人,相同)、品格(忠诚,相同)、享年(岳三十九岁、刘三十七岁,相近)。黄道让挽塔齐布联云:“溯七百余里潭州,八日捷,五日更捷,何物井蛙自大,妄说飞来,奇哉今古双忠武;数三十九岁名将,岳家哀,卢家犹哀,惟公戎马善终,允膺恩遇,愧杀宋明两思陵。”全联将塔齐布与岳飞、卢象升相比,相比点主要有以下七点:职业(军人,相同);品格(英勇、忠诚,相同);享年(三十九岁,相同);谥号(岳、塔谥忠武,相同);战场(岳潭州、塔湘潭;相同或相近);战功(平乱,岳、卢另御侮;相同或相似);死因(岳、卢因私横死,塔因公殉职,相同或相反)。又将咸丰帝与宋高宗、明怀宗相比,相比点主要有两点:态度(咸丰恩遇塔、高宗冤杀岳、怀宗不恤卢,相反);陵名(高宗为绍兴之永思陵、怀宗为明十三陵之思陵,相同)。两副挽联主要相比之人身份、地位、功绩、名气肯定不能完全相提并论,说接近也很勉强,但找准了相比点,又有“略”“差”这类副词体现分寸感,故让人不觉过誉溢美。反观当今人物联,无论是抗战英烈还是当代名人挽联,大都是从正面歌颂,拉人作衬难得一见,未免显得单调。如能从清联技法宝库中拿来一两件像拉人作衬这样的兵器,庶几可以改变人物联千篇一律、缺失个性的面貌。
最后一句话,不仅是说给读者听的,也是说给我自己听的。有一段时期,我集中强化训练用拉人作衬的手法写人物联,写到几乎让我作呕的地步。尽管让我生厌,但对于拉人作衬这种手法,我可以说已经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了。这次写八大山人,正好可以让我用实战检验强化训练的效果。经过检验,效果还不错。其实这一手法,我以前的获奖联中也试过;相信以后我还可以用这一招获奖。那么,学员们也可以用这一招。从清联技艺宝库中哪怕只学到这一招,就可以受用良多。这可以说是我屡试不爽的人物联写作的成功秘笈。现在分享给学员们,希望大家都能够熟练使用。
下面我具体讲讲我是如何拉人作衬的。在前面我讲过,我通过阅读有关八大山人的有关书籍,已经对这个人物非常熟悉。作为一名明王室成员,八大山人既亡国、又亡家。他以署名“哭之笑之”来隐匿感情,且曾发疯发狂。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两个狂和哭的人物,那就是接舆和阮籍。于是我在上联中拉来这两个人,应该是非常恰切的。上联主要写他的身世和精神世界,下联写八大山人书画艺术,但不单写艺术成就,而是写他借助笔墨寄寓爱国情怀。这就比那些一味夸赞八大山人是书画宗师显得更加深刻,也更加高明。书法艺术上,八大山人继承的对象有很多。最终我选中了两个人:一是郑所南郑思肖,一是吴仲圭吴镇。前者和八大山人一样,也是一位很有节气的爱国书画家。可以说,郑思肖是对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的一位画家。郑思肖画兰花不画根,寓意南宋国土为异族所夺,失去根基。八大山人的古梅图显然模仿郑思肖的兰花图。古梅根部无土,树心中空。其自题诗云“梅花画里思思肖”,这里的“思肖”就是指郑思肖。吴镇善于画梅花,八大山人画的梅花也传承了吴镇的技法,其古梅图自题诗也有一句“吩咐梅花吴道人”,吴道人就是指吴镇。关于古梅图中的自题诗,有很多人试图解读真正的含义,但不能服人。我计划写篇解读文章,发表我的新解,不过很费时。以后再说吧。
怎么样?拉人作衬手法不会很难掌握吧?关键就是找准相比点。当然,这需要对人物的详细地把握、深刻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