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首童谣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轻轻一转,便开启了记忆中那扇关于过年的大门,释放出浓浓的年味儿。
一进入腊月,空气中就渐渐弥漫起过年的气息。首先是腊八粥,那是一种融合了多种谷物与豆类的浓稠粥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热腾腾、香喷喷的腊八粥,感觉寒冷的腊月也变得温暖起来。每一粒米、每一颗豆都饱含着丰收的喜悦,仿佛在诉说着过去一年的风调雨顺。
到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日子。糖瓜被摆放在灶台前,那又甜又粘的糖瓜,是专门用来“贿赂”灶王爷的。传说灶王爷要在这一天上天汇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行为,人们希望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只说好事,不说坏事。这看似带着几分诙谐的习俗,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平安幸福的祈愿。
二十四开始打扫房子,全家老小齐动手。平日里积灰的角落被仔细清扫,窗户被擦得明亮如镜。这不仅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也是扫除过去一年的晦气,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开始。大扫除的时候,家里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每个人都在为营造一个干净、温馨的家而努力。
过年怎能少得了美食呢?腊月二十六开始准备各种肉类,无论是炖肉、卤肉还是炒肉,都让人垂涎欲滴。腊月二十八发面,二十九蒸馒头。白白胖胖的馒头出锅时,那蒸腾的热气带着麦香,瞬间充满了整个屋子。还有各种造型的馒头,有的做成可爱的小动物,有的做成寓意吉祥的花朵,这既是食物,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三十晚上,那是过年的高潮。一家人围坐在丰盛的年夜饭前,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肴,每一道菜都有特殊的寓意。鱼代表着“年年有余”,饺子象征着团圆。窗外鞭炮声此起彼伏,绚烂的烟花照亮了夜空。贴好的春联和福字在门墙上映出喜庆的红色,屋里的灯光透着温馨。全家人边吃边聊,分享着过去一年的故事,共同憧憬着新的一年。守岁时,长辈们会给晚辈发压岁钱,这小小的红包里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祝福。
初一、初二,人们穿上新衣走亲访友。大街小巷都洋溢着喜庆的氛围,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欢声笑语回荡在空中。孩子们在街头巷尾跑来跑去,手里拿着烟花棒或者小鞭炮,玩得不亦乐乎。舞龙舞狮的队伍穿梭在人群中,那灵动的身姿和震天的锣鼓声,让新年的气氛更加热烈。
过年的风俗与气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一种凝聚力,将分散在各地的家人团聚在一起;它是一种传承,让古老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它更是一种希望,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待。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过年的风俗如同一个宁静的港湾,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让我们在浓浓的年味儿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传统的力量和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