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刷到一个视频,感慨万千。
一位网友说自己发了工资带全家出去吃烤鱼,父母为了让小辈多吃,自己买馒头蘸菜汤,父母总是苦自己但从不委屈孩子。
评论区里,点赞最高的感受是这样的:
“为什么不能一家人都开开心心地吃烤鱼?给小孩的罪恶感太大了。”
一个馒头蘸菜汤的场景,唤醒了多少中国年轻人,从小被“愧疚式教育”笼罩下的童年阴影。
“家里穷,爸爸妈妈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着你。”
“只要你好好读书,以后有出息,我们再苦再累都值得。”
“爸妈挣钱不容易,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不体谅大人呢?”
“我们起早贪黑的辛苦工作,你就考成这样,你对得起谁?”
......
父母经常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来爱孩子。
但这种爱,殊不知对孩子来说一种沉重的负担。
小孩从中能得到的,无非就是小小年纪,就需要共情父母的痛苦,稍微放松一点,内心就会无比愧疚。
在心理学上,父母的这种方式有个专业名词叫“内疚式教育”,实质上这种一种情感支配,通过示弱、诉苦、让孩子依附于自己,听自己的话。
从小我就是在这种愧疚式教育中长大的,自卑、不配得感、过度共情、讨好型人格这些伴随着我到现在。
上大学,父母每次给我打生活费的时候,总能听到一句,赚钱不容易,家里没什么钱,你要省着点花。
所以我吃的、穿的、用的只敢买便宜的。直到自己工作挣钱了,开始报复性消费、超前消费,但自己买东西一定会给爸妈也买一份,不买就觉得内心充满愧疚。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父母过的不好,是我造成的。
长期在愧疚式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小的时候会觉得全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才拖累了父母,自己是整个家庭最大的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内疚感会越来越严重,会把听父母的话最为对父母的补偿,逐渐失去自我价值认知,一辈子都是在为父母而活。
而另一种情况是孩子逐渐意识到父母的话不可信,自己并非是他们不幸福的根源,尤其实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这种意识一旦觉醒,他们会感到愤怒,从而逆反父母,与父母处处对抗。
当然,这不能全怪父母。他们不是不爱孩子,能让孩子感到愧疚的,反而是传统意义上,尽到了责任的好父母。
愧疚式教育的产生实际上也是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上一辈的父母经历过严重物资匮乏,且要和多个兄弟姐妹共享,他们的父母养活他们也是不易,更谈不上心理、情感层面上的教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进步,现在我也成为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会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想避免愧疚式教育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01 树立正确的感恩教育
可以让孩子分担家务,让孩子适当了解父母的工作,从而知道父母的辛苦。
02 尊重孩子
有本书叫《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放下父母权威的架子,给予孩子爱和平等,想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你身边的“小大人”。
03 展现父母乐观积极的一面
乐观积极的父母一定会有乐观积极的孩子,你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成为孩子的教科书,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成为孩子前行的方向。
希望做家长的都能明白,如果你的孩子真的有选择出生在谁家的机会,你其实是没什么竞争力的。
在你强调自己为了孩子所做的诸多辛苦时,你也应该感激孩子的不曾嫌弃。
比起“牺牲式付出”的父母,也许孩子更喜欢像朋友一样的父母。
“请学着做一个会和孩子抢零食的家长吧,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是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