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科)书和影视剧中,唐太宗是千古圣君的光辉形象,中小学时我也是这么认为。后来年纪稍长,阅历渐增,发现李世民的真实形象也是个超凡的俗人,他改变了历史,还改了历史书。开宗明义,李世民是个好皇帝,他与民生息,开明纳谏、文治武功,开创“贞观之治”,中国历代皇帝中,大家公认他KPI得第一。我这后世子民也认同。
我们对于“玄武门之变”的认识,就是某夜上朝,李世民在玄武门路遇太子及其跟班李元吉,因他俩早就对李老二怀恨,似有预谋于是先动手向李世民射箭,李二反击射杀李大,失足后被元吉骑在头上,用弓弦勒住咽喉,危机时刻,神武将军尉迟敬德赶来救场,杀了李元吉.....这画面、这场景,是胜利者李世民讲述给史官,让史官记录在史册流传后世的。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以一个心智正常成年人的思维审视,不难发现这事漏洞百出。李是太子,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犯得着要去冒险杀老二么?有史书记载事变前,李世民曾试探大将军李靖和秦琼的态度,李秦答复自己忠于李家,至于李家内部纷争,他们不管(保持中立),其实想想都知道玄武门的那夜早已精心策划,那个元吉差点勒毙男主角李世民的凶险桥段,不太可能出现吧。李世民一般干将正等着建立不世之功,吃干饭的?还能让主子如此以身犯险?
玄武门之后的事,就顺理成章了。先说老爹。李二将建成和元吉的幼子全部诛杀(女儿除外),如此赶尽杀绝,让李渊这个爷爷悲愤欲绝,甚至哀求李世民给他留些孙子,最后伤心的李渊干脆就关门自己玩,给李世民整出许多小弟弟---你杀我孙子,我就给你添一堆小弟,让李世民哭笑不得-忙着给这些新增的小弟分封王爵。我们现在印象,似乎李渊这个大唐开国皇帝有点昏庸,基业全靠李世民开拓加持。但常识告诉我们开国皇帝都是厉害角色,李渊实际是建立大唐的主角,所以,太上皇无为的形象是李世民君臣书写的,用来烘托太宗皇帝的英明神武。玄武门的事,李渊当然很心伤,与李世民的父子亲情都是表面做戏;但是后来李世民治国卓越,跟长孙皇后又会做人,经常当众对老爹展示孝顺,李渊也只能就算了,不开心也得开心。
谈谈魏征,我们都敬佩李世民大度容人,还让魏征成为千古谏臣。这何尝不是两位聪明人互相欣赏互相利用呢?李世民需要用魏征来收取建成和元吉旧部人心,魏征也需要“犯颜直谏”来保持自己的形象和存在的价值,而某次李世民被魏征辩驳得气急败坏扬言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的时候,长孙皇后赶紧着正装跪奏:“老公息怒!魏征逆龙鳞,那是因为他知道皇帝圣明,他才敢这么做,这是大唐之福哇!”李世民转怒为喜。小时候看到这一段,我觉得这仨人真棒,现在回头一看,笑出声了-都是表演系大佬。我们都知道太宗皇帝在魏征去世时候说过他失去了一面镜子的名言,却鲜有人知道-太宗后来还推倒过魏征的墓。
顺带聊聊隋炀帝。隋炀帝的亡国暴君形象深入人心,小时候,我妈就跟我讲:“隋炀帝昏庸无道,在宫里强奸自己的妹妹,然后这位公主自杀了,变成一朵举世无双的“琼花”生长在扬州,隋炀帝为了下扬州看琼花,就修建大运河,劳民伤财最终命丧扬州,公主报了仇”。其实可以理解,当朝都会使劲抹黑前朝,以证明自己暴力夺位的正当性。几年前,电视剧《隋唐演义》以后世现代的眼光,较为客观地展示了隋炀帝的功过是非,说白了,隋炀帝没那么衰-尤其是他那“过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运河,除了他,前朝后世的皇帝一个都完不成,甚至连想都不敢想。所谓的贞观之治最好时期的国力经济水平,比隋炀帝初期高不了多少。隋炀帝的历史形象被李唐君臣涂抹得太黑了。
回到太宗皇帝,他也是传统的人,知善恶羞耻,通过塑造千古明君的形象来抵消玄武门事件的负面评价,但内心还是有亏,竟打破当朝皇帝不干预本时期史官记录的规矩,多次找来史官“详细解释”,并阅览记录“纠偏补漏”,亲自操刀改写史书。史载,齐国史官要记载“崔杼弑君”,老崔说你不能这么写,要和谐-写庄公是暴病死的。史官说那是百度干的事,我不干。老崔说那我只能把你和谐掉了,砍头。史官的二弟接着写,再砍。三弟还要写,老崔无奈放人。这时门外又来个史官,原来是以为三弟也被砍,准备来接着记载的。看司马迁的《史记》-瞧把汉武帝写成了啥样,可以肯定,汉武帝没有要求司马迁拿来给他“审阅”过。
李世民晚年头疼失眠,疑心兄弟鬼魂追偿,更担心曾经的历史在自己儿子之间重演,但结果魏王李泰夺嫡,和太子李承乾相争,两败俱伤,承乾被废,李泰自杀,不得已,选择了低调文顺的老三李治,毕竟是长孙皇后嫡出,又有舅舅长孙无忌等一众能臣加持,选别的儿子,服不了众。及至后来,李世民子孙几乎被武则天诛杀殆尽,也是报应。
皇帝所做的一切,主观和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的统治能长治久安,什么“爱民如子”之类,都是客观所致。鲁迅就曾讥讽过“一套二十四史是帝王的家史及起居史”;柏杨先生说得更直接,他说中国的史书几乎是“鬼话连篇”。经过“美化”和“删除”了的历史,已经不是真正的历史了。
所幸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终于跳出了朝代更迭的周期循环,不再进入“兴,百姓苦;亡,百姓还是苦”的苦难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