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中庸教子 激发孩子内驱力
家庭教育有没有一套教育模式,适用于所有家庭呢?或者说,编写一套《家庭教育万能攻略》教材,让家长学习,然后照做就完事了呢?至目前,还没有教育专家说过有统一的家庭教育模式和标椎。学校教育有教程,家庭教育为什么没有。因为每个家庭的基本情况各不相同,每个家庭里的孩子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家庭教育有没有教育原则呢,我想应该有,它是一种教育形式,至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言行统一等原则同样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后文简称家庭教育法),第十七条讲述的就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列举了九条有益于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这说明家庭教育有规律可循。家长应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有效激发孩子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今天,我想结合中庸思想和中庸之道,来谈一谈怎样在家庭教育中合理使用。中庸的思想,是大儒家孔丘提出的。他曾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丘以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进而对中庸作了阐发,其意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两端执其中”。《中庸》以为,这种无偏无倚与和谐的状态,是天下根本和共同的法则。因此,中庸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在此,我们用来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我觉得是一件值得探索和尝试的好事。
我认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发展道路从来没有走端正过,不是左倾的严厉型教育,就是右倾的娇纵型教育。那么,如何做到“两端执其中”,让家庭教育既不过度控制也不放任自流呢。我阅读了美国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后,我很赞同她的教育观——正面管教教育法。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管教孩子,让其成人成才。何谓管教,汉语词汇意思是指在严格限制下所实施的一种赏罚严明的教育;外文“discipline”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或“受尊敬的领导人”。简·尼尔森博士在《正面管教》中指出:孩子们或学生们既然要成为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他们的动力必须来自于内在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学会自律。而不论惩罚还是奖赏,都是来自于外在的控制。看来,中国的家长对管教一词的内涵运用的完全不对。因为从管教的有效性来检验,惩罚短期有效,但长期有负面效果——孩子在家长面前要么反叛要么退缩,甚至产生报复心里;而奖赏(或赞扬)可能会肯定孩子孩子的良好行为,并促进一些孩子改善行为,但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他人,可能会变成“讨好”别人的人。
所以,我呼吁中国式的“管家”方式要改一改了!教师和家长,作为施教者,都在不知不觉中不当地使用惩罚或者奖赏这种短期有效的“管教”方法。从有利于孩子长期成长的角度来评判,我认为中国教师和家长必须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
家庭教育,坚持以“中庸”的思想指导家庭教育,才能不偏不倚管教好孩子。家庭教育法第十七条第五种方法是:“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我认为这条教育方法讲明了教育孩子中心原则,即要爱孩子,但不能溺爱孩子;既要管教孩子,但不能过于严厉;既要和善,还要坚定。我们常说的老话:家长要给孩子好心不要给好脸色。这句话听起来有道理,但是做起来效果就差了。关键是家长的好脸色,孩子只能接收你的“威严”,而常常接收不到你的“慈爱”。关键是家长“好心”,孩子因理解水平较低,难以悟到家长的良苦用心,而且太多的“好心”,让孩子可能变得“得寸进尺”,或者没有是非观念。一句话,因为我们中国人的谦虚,表达意思往往含蓄,许多场合需要听者用心琢磨。如果家长对孩子也是这样的说话口气,想表达意思不直说,孩子只能瞪眼睛,不明白家长到底要我干啥。
怎样中庸教子呢,或者说做到“严慈相济”呢?一是尊重我们的孩子,要想办法向孩子表达“和善”。二是要尊重我们自己,要想办法说服自己必须“坚定”。简.尼尔森博士说,和善与坚定并行是正面管教的基石。我们假设你的孩子在校抽烟被学校罚停课。你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既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又能让他受到教育呢?有两种方法供你选择。第一种是情绪激动,立即严厉处理。这样的家长教子也挺有章法。他先叫来孩子,不问缘由,劈头盖脸地训斥责骂,甚至体罚,大意是说孩子是蠢货,不思上进。然后,严肃地讲两套理论:一套是抽烟如何对身体不好,可不敢抽烟了(恰好家长还整天抽烟?);另一套是“我”如何如何的辛苦赚钱,都是为了你,我容易吗,你抽烟,想一想对得起我吗之类。最后,家长问,你知道错了吗,孩子说,我错了,甚至不吭声,家长严厉地说,去到房子里反省去,再想想你到底错在哪里。第二种方法,尊重孩子,尊重事实,平复情绪,暂缓处理。第一步,家长自我觉察。家长心想:事情已经发生了,是很令人生气、伤心,“我”现在情绪很激动,让我积极“暂停”一段时间,好好想一想,是不是家里最近发生了什么,是我们家长冷落了孩子,还是不够关爱他?同时正好这段时间,也让孩子冷静地思考一下他所犯的错误。家长反思:我的孩子怎么了,他为什么突然抽烟?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觉得好奇?还是另有隐情呢?我决定寻找这件事情的积极方面。第二步,积极行动,与孩子真诚沟通,找到真正的吸烟原因。家长可以和善地说:“孩子,你吸烟肯定有你当初的想法和原因,我相信你孩子!”进一步说“孩子,你要是做了会伤害自己的事情,我们会感到很失望;可你要是不知道你任何时候都可以告诉我们任何事,那就说明爸爸妈妈做的不够好,没有让你知道我们是多么爱你——无条件的爱。”如果这样真诚的沟通,就算再铁石心肠的孩子也会感动,孩子肯定会给出一个错误行为背后的原因。孩子吸烟的原因无非是:吸烟是为了融入朋友圈子,获得朋友的认可,孩子在寻求归属感而已。只是孩子的价值观与家庭价值观发生了冲突而已。这个案例我叙述完了,你选择哪一种方法呢?
我相信,智慧的家长一定会选择第二种。第二种方法,就是运用了中庸思想。它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善”地沟通表达,“坚定”地解决孩子成长中发生的问题。深入研究《中庸》,大家会发现,中庸之道其实讲得是思维方法,讲得是做人做事的境界,讲得是怎样做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人的思维最怕偏激,偏激必然片面,片面的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必然得不到正确是结论,当然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所以,中庸要求人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面对问题要广泛地学习,要深入地提出问题,周密地思考,要仔细辨析真伪,还要在实践中检验,最终达到去伪存真,不偏不倚,“允执厥中”。这完全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标准过程,中庸之道,其实根本上是准确认识、掌握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与路径,是思维要达到的一个臻于完善的境界,是中国人整体思维的表现方式。我们老祖宗的中庸思想多么伟大,我们何不拿来使用呢?
家庭教育坚持中庸教子,一定会激发孩子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换个角度说,能够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就拿上边案例来讲,如果家长能够用第二种方法处理孩子犯错,我想,在不直接与孩子争论抽烟问题,或者停留在抽烟的错误行为上责难孩子的话,孩子会从内心感激家长对自己的宽容和爱,他会从这一件事上吸取教训,理性思考做一件事情之前是对的或者价值是什么。当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他有了辨别能力和自律能力,就能正确的做出选择,并处理好。教育的力量如果能触及到孩子的内心,教育效果才有效。孩子的自我发展内驱力如果能调动起来,将是孩子变优秀的宝贵财富。如果孩子能自觉地从一个错误中获得学习,那么将对他成长终生受益。这样,孩子才能正确对待错误的事情,不至于逃避惩罚,而下一次再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