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忙着论文写作的事儿,苦于迟迟未能寻到丁点思路,遂请教于学识渊博的导师。听我吐完苦水后,导师笑了,说道:“论文这种事,只需你打开思维的窗户,可以深入挖掘的点不少呢!”
老师又问,“最近要求你们重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没有什么新的收获?”
“不就是一个人流落荒岛许多年,get了许多生存技能,最终获救并发家致富的故事嘛!”我小声嘀咕着。
“如真如此吗?一般的观点,鲁滨逊是个冒险家,在出海探险中遇险又遇救;
可是如果从宗教角度,他可以被视为清教徒,当初违背父命出海,实则是违背上帝之意的暗喻,而海上遇险则是因为他的原罪受到的惩罚,当他在孤岛上钻研《圣经》,忏悔已过时,又获得救赎;
从殖民扩张的角度看,鲁滨逊可以看作是一片新大陆的殖民者,他在岛屿上开荒种地养羊,将星期五收为奴隶,都是殖民者扩张资本主义经济的表现;
甚至还可以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分析,鲁滨逊最初离开家庭束缚去出海,说明十八世纪的英国个人主义盛行,家庭关系逐渐淡漠,但后来他与星期五建立的主仆关系,也类似父子关系,是不是某种家庭关系恢复的隐喻呢?”
果然不愧是老师,听他这么一分析,顿觉豁然开朗,发现之前自己视野太过狭隘,想法并未被打开,而是局限于最基本的文本之上,羞愧不已。
其实,不光是论文的思路,当人生遇到许多难解之题时,我们是不是都可以跳脱出来呢?如果站在不同的层面上,多角度思考一番,两难之境必然轻松化解,届时便是拨开云雾,见一轮皎月挂于夜空,一切明朗。
(二)
古时的庄子,可谓是擅长打开思维的典型人物。
一回,朋友问他,“我得了一葫芦,可它太大,既不能做瓢盛水,又因为皮薄无法装粮食,要它何用?”
庄子笑道,“这么好的东西都知道好好利用?你为何不将葫芦系于腰间,浮游于江海,多么自由自在啊!”
《韩非子》中记载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个鲁国人擅长编织鞋子,他的妻子擅长编织白绢,有一天突然打算搬到越国。然后有人笑话他:越国人既不穿鞋,又喜欢披散头发,你们过去,编织的鞋子和白绢做成的帽子都卖不出去,那不是等着饿死?
那个鲁国人真睿智,他回复说:我们去了那边就可以引导当地人穿鞋和戴帽子,市场那么广大,我们才不会受穷呢!
不禁感叹:古代人原来有如此多智慧,竟都能跳脱出原有的认知框架,那时就能找到新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三)
与一位朋友聊天,他说道正在从事跆拳道教练培训的创业项目,颇感兴趣,便问了详情。
他提到,如今跆拳道培训机构很多,主要为青少年做培训,可惜很少有专门的理论来培训教练,所以他致力于建立理论和实践体系,开创教练培训的市场。
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将思维方式打开,寻找到尚未开发的机遇,所以可以有广阔的空间。
如今的时代,大到未来规划与职业选择,小到论文写作与日常问题的解决,如果我们能够为思维开一扇窗,不再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很多事情的处理一定会更游刃有余。
所以,接下来的时间,希望自己能够花更多时间在思维方式的训练,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