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能力很重要,几乎影响一个人的整个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如何通过刻意训练提高这个能力呢?
一、坐享。
这个词是创造出来的,是想把这种刻意训练从宗教含义的活动中区分。所以它的其他名称也叫:打坐、禅修、內视、冥想等。
方法:1、找个定时器,定时15分钟以上;2、找个舒服姿势,一个要求是挺直脊背;3、闭眼(有人睁眼也可做到);4、缓慢均匀地呼吸(不一定要刻意控制);5、把你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呼吸上(别在乎走神,走神了就回来)
你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感觉吸入和呼出的空气温度及差异,呼和吸的时间长短,节奏有时乱掉、、、有时走神,听外面的杂音,胸腔的起伏等、、、别说简单,其实挺难。但正是这简单事情的“不容易”,就是刻意训练的核心:从它入手,学会将注意力调整并集中到一个地方。
许多宗教都是类似做法,历史悠久。现代的科学也证实了它对大脑皮层表面积增加的作用,很简单朴素的大脑体操。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幻觉,或说什么“走火入魔”,其实原理在于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处,但不是用来思考时,有些原来没有相互联系的大脑细胞之间产生了“意外的联系”,“主动做梦”而已。
二、兴趣
每个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很容易进入全神贯注状态;而通过进入该状态使元认知能力彻底放松(?)
全神贯注分两种,主动和被动的。被动的状态是经常体验的,读小说、看电影、玩游戏,其中许多是来自外部的控制,是被别人控制了自己注意力,那些设计者让人们兴奋、让人们上瘾,让人离不开,甚至动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去把控自己的“猎物”。
(大多数的小说设计都是为了让你不思考,或尽量少思考,最大限度地跟着小说的情节去走,消磨时间。有些小说也会让你不停地去思考,当然本质在你是否去思考)
主动的全神贯注,多了一个维度:专注于提升某个技能。每个人兴趣因人而异,养花种草,运动,跳舞、跑步、唱歌、、、都有必须刻意训练才能获得进步的技能,这其中的全神贯注,才对训练元认知能力有帮助。要寻找某个能磨练自己某项技能的,能让自己迅速进入“主动的全神贯注状态”的,乃至停不下来的兴趣,非常重要。
三、反思
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是人人应该做的。(不细说)
反思也是调整情绪的根本。不少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做不成有意义的事,且常常成为定时炸弹一样,早晚毁掉他触碰到的一切,不管是人还是物。如何控制情绪呢?其实情绪和时间一样,控制它是徒劳的。解决方法是“认清情绪的来源,并找到解决方案。”不从这一点入手,说多少遍冷静冷静都是没有用的。
例如“我很生气”与“我知道我现在很生气”,前者是一种状态,接下来就是更生气,而后者则是因为把注意力转到了“我为什么会生气 ”,乃至把注意力再转到解决生气原因的问题上去,能解决那原因则解决,解决不了,也会想得开,知道生气没有,反而伤身伤神等等。(迁怒是什么?本质是自己不知道为什么生气,想着想着就乱了,乱了就不管对象场合,先发一通火再说)
每一次认清情绪的来源,就是一次元认知能力锻炼的机会,最终发现反思最多的,肯定是被情绪左右之后的行为和决定。而所谓的冷静,不过是这个习惯的副产品。
留言摘抄:
1、根据BBC的调查,最有助于休息的活动前三名是:阅读、亲近大自然、独处。这三者都是让人安静下来,慢慢把自己注意力拉回到自身的活动。
2、大多数人能长期对某爱好有兴趣,是因为正循环被启动:有兴趣——刻意练习——做得更好——更有兴趣——继续刻意练习。
而缺乏兴趣的爱好:有兴趣——做一下——碰到玻璃顶——无法逾越——没了兴趣——放弃。
2016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