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1
对咳嗽的认识和治疗
咳嗽的病因。
临床上,咳嗽属于多发病症。引起咳嗽的病因很多,临床医生经常会面对诊断难、治疗难的患者,尤其是慢性咳嗽患者。
我们能见到很多咳嗽病人,吃了很多药,做了很多检查,最后还是没有结果,没有疗效,甚至加重。
从中医角度来讲,引起咳嗽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
外感,六淫、疫、疠之邪都能致咳;
内伤,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当然肺欠宣降是直接原因,但其背后有可能是五脏六腑功能的欠调。
咳嗽的辨证。
咳嗽的辨证无非是辨表里、寒热、虚实。《诊断学》书中条分缕析详细得很,我只简单说说临床上需要注意的几点。
辨表里,有一部分很好辨,患者有明显的恶寒、发热、脉浮、苔不多等,即为表证,否则多为里证。
但很多时候表证、里证都有,这不好辨,特别是要辨出有几分表证几分里证,更难。
有时没有任何表证的表现,但单治里证,效果不好,而治疗时转向治表,或加几味表药,疗效反而上去了,这是通过疗效来辅助辨证。
还有就是通过时间及病程的长短来判定也是很重要的。
如刚起病,我们在辨为里证时免不了加几味表药,临床上发现这样做也挺好,加比不加强。
辨寒热,对于急性咳嗽来说最好辨,口干、舌燥、咽干、咯痰黄稠、大便干、小便赤、舌质红等等,很容易就辨出热了。
如果见到的症状与这些相反,就辨出寒了。
难在辨寒热都有,临床上辨证不清时,往往是寒热并见的情况,因此用药时也需要寒热并用。
对于慢性咳嗽来说,辨寒热没那么简单,一般说痰白属寒,痰黄属热,这适用于急性咳嗽,对慢性咳嗽基本不管用。
很多寒性咳嗽的病人偏偏吐得是黄痰。
对于慢性咳嗽,痰的稀和稠比说,痰稀多寒,痰稠多热。
思考慢性咳嗽患者,为什么病变处会形成一个长期病灶,肯定与他自身的正气虚馁有关系,这种虚馁多是阳气不足,或全身的、或局部的。
而局部邪气长时间滞留,又很容易、甚至是必然化热,这时前面是虚寒,后面是实热,对治疗的要求相对就较高了。
辨虚实,急性咳嗽不存在这个问题,慢性咳嗽往往虚实并见。
尽管教科书上有很多关于辨虚实的方法,但要直接移植到临床上,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床来体悟的。
临床需要我们辨虚有多少,实有多少,这直接影响到用药。
还有,就是对虚证的定位,肺、脾、肾,阴、阳,究竟虚在哪里。
对邪实的辨别,寒、热、痰、湿、饮、瘀,究竟是哪一种或哪几种,分别占多大比例。
书中说见到舌质暗、有瘀斑、脉涩为有瘀,但临床上一定要等到有这些典型表现才去辨出瘀,我们会发现我们能辨出的很少。
何况有很多人舌质原本就是暗的,难道舌质暗就应该考虑瘀?
有人说久病入络,时间长了就有瘀,但也不一定。
时间长了,我们使用活血化瘀药并不见得疗效有多好。
有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些活血药,但这种做法究竟对不对,利多还是弊多,需要进一步探讨。
辨痰,痰的种类特别多,有寒痰、热痰、湿痰、燥痰、风痰等,辨证不确切,治疗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湿邪本来是很好辨的,苔腻加上中焦脾虚的症状就能辨出来了,但很多临床医生不相信、不重视湿邪能引起咳嗽,不去注意湿邪,常把湿邪当做痰邪来治疗,效果不好。
我治湿热咳嗽,常用甘露消毒丹方而不加任何止咳药,效果很好。
饮邪,“饮病脉自弦”,这是很重要和很实用的。
还有,就是舌苔水滑,千万不要把属饮邪的苔少水滑误辨为阴虚。
《金匮要略》治疗咳嗽主要是从痰饮考虑的,实际上张仲景偏重于治饮。
后世医家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对痰、湿、瘀的辨治,这应该是医学的发展,但后人见流忘源,反而把原本的饮邪给忽略了,这不应该。
咳嗽的治疗。
治咳不止于肺,而又不离于肺。
这是陈修园说的。
没有肺气宣降欠常,病人是不会咳嗽的。因此,治疗上恢复肺气宣降是很重要的。
临床上,我惯用三拗汤来恢复肺气宣降。相对来说,不止于肺是强调治本,不离于肺是强调治标。
见咳休止咳。
面对咳嗽,不要老想着止咳,没用。
咳嗽是机体祛邪的一种表现,不能随便止咳。
只有在病程很长,咳嗽变成耗损肺气的一种存在时,才去考虑止咳,但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临床上不是很多见。
一般说来,我们把引起咳嗽的原因治了,咳嗽自然就止了。
由风寒引起的,祛了风寒就不咳了;
由风热引起的,祛了风热就不咳了。
这种理念大家都能接受,但到临床上总舍不得不去止咳。
西药有镇咳药,有一部分病人用镇咳药很管用,但咳镇住后病人感觉很难受,况且有的咳嗽根本就镇不住。
用中药直接止咳,疗效不会超越西药镇咳药。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这是吴鞠通说的。
记住这句话,对治疗咳嗽是很有用的。
临床上,肺为娇脏,用药时剂量能小不要大,用药能清淡不要重浊,煎药时间能短不要长,药的偏性能小不要大。
我们一定要相信有时小方小剂疗效很好,而大方大剂疗效很不好。
有人要问,小方小剂有多小?1克,3克,一剂药不过十几克、二十几克,能解决问题。
保肺清金。这个词在明清时期的书里见得很多,基本用药模式是养阴药加上苦寒药或甘寒药。
陈修园不喜欢这四个字,他说,保肺清金,流俗之谈。
对于咳嗽来说,由寒邪引起的较多见,而你一见到咳嗽就保肺清金,不敢用热药,往往坏事。
我们常用的保肺清金的药有黄芩、麦冬、桑叶、菊花、桔梗、浙贝母、瓜蒌等等。
在陈修园看来,大部分人不需要这样来用药,需要治寒。
如果是表寒,用麻黄、桂枝、细辛等;
如果是里寒,用干姜、附子、半夏等。
而我们反省自己的临床,在治疗咳嗽时,干姜、麻黄这类药用的还真不多。
这也许说明,我们的临床出现问题了。
记住,麻黄、干姜是治疗咳嗽很重要的两味药。
咳嗽分外感、内伤。
外感以风寒、风热、燥邪为主,尤以风寒为多见。
临床上,医生经常会把风寒当作风热,忽略寒邪,寒邪滞留,导致的后果就是咳嗽由急性变为慢性。
1、人与人的交谈沟通之中,倾听方能接受到陈述方表达出来的意思,通常会打个8折。
所以,更好的表达方式是:
将你想要表达的情绪和要求再夸张浓烈两三成。
比如把【有点喜欢】说成【挺喜欢】,【想要】说成【很想要】。
这样对方接收的才会更到位。
2、超级喜欢那种元气满满的人,每天都充满干劲和活力。
见到每一个人都认真热情的问好,遇到每一件事都跃跃欲试觉得有趣,还总是鼓励身边的每一个人。
不断赞美,不断感谢身边所有的一切。
世界上能有这样的人真的太美好啦。
3、何炅说过一段话:
虽然我也有很多朋友,我也很在乎身边的人,但我从来没有奢望要把任何一个人留在身边一辈子,有的人他就是来陪你一段的。
有时候其实不是友情太脆弱,而是我们把一段关系看得太重了。
你决定不了谁的出现,也挽留不了谁的离开,能有一段同行的日子,并为此感到感到庆幸这就足够了。
4、有一句话叫做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
一是这些道理根本就没有用
二是懂得了这些道理却没有去行动
所以内向者要把主动行动当作最重要的人生品质,主动与人打招呼,主动开口与人聊天,主动赞美别人。
一开始会很难,每行动一次就会带来一点小的改变,不逼自己一把,改变就永远没有可能。
5、学习是成本最低的进阶之路。
很多的弯路,完全可以通过看书和向他人学习而避免。学习有没有效果,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你能不能放下自恋。
如果只认为自己才是最牛的,又或者执着于凭一己之力搞定所有事情,你肯定会非常累,而且很可能劳而无功。
这世界上在我们之前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在我们经历事情之前也已经很多人经历过,所以我们的困难和我们的心魔,是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的。
如果你现在处在看似无法解决的痛苦之中,是时候该看书,是时候该向别人学习了。
陈xx,男性,18岁。初诊05年8月19日。手足红斑水疱瘙痒反复多年来诊,每年夏季均发作。平素有手足厥冷及多汗甚,因此烦恼多年而无有效办法。舌淡红,苔薄,脉细弦。此为少阴枢机不利,阳为阴郁,治当解郁通阳,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予四逆散合六味地黄汤:枳实10g,白芍10g,柴胡10g,炙甘草10g,山萸肉10g,生地15g,淮山10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7剂,水煎内服。外用荆芥30g,防风30g,水煎外洗。另予乌贼骨粉搽手足。
二诊,05年8月27日。手足已温,且干燥无汗出,双手脱皮,不痒。舌脉同前。继守前方10余剂而愈。
带状疱疹经方辨证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蛇串疮”、“火丹”、“火带疮”、“缠腰火丹”等范畴。古籍记载颇多,多认为本病因心肝风火、或肺脾湿热所致。如《医宗金鉴》:“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干者……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现临床辨证,亦常遵循此观点。作者在多年临床中,研习《伤寒论》,遵循六经辨证规律,常将经方活用于皮肤疾患的治疗,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对于带状疱疹的辨证论治,作者认为,仍不出六经轨范。大体而言,如病初起,有寒热,则常在太阳、或转入少阳、或呈三阳合病,麻黄、桂枝、柴胡剂诸方主之;亦有太阳病不解,转入阳明者,热从湿化,湿热相合,则以茵陈蒿汤主之;甚或下焦蓄血、瘀热互结,少腹部疼痛甚,大便难,则可以桃核承气汤攻之,或茵陈蒿汤合桃核承气汤,湿热瘀结一并攻之;虚人常现太阴症候,如脾虚便溏,可用理中;阳虚肢冷,则在少阴,必用四逆汤救之;又或厥阴血寒,则以当归四逆汤,甚或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之。以下略举数例,请教于同道。
一、桂枝加葛根汤方证
胡xx,女性,50岁,2005年7月12日初诊。以发热、右腰腹部水疱伴疼痛1天来诊。现发热,测T38.2℃,伴头痛、颈背痛。右腰腹起带状成簇水疱,疼痛较剧,头汗出,口不干,欲呕,稍咽痛,胃纳减,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浮细。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物,控制尚可。此太阳中风,故先宜汗解。余并处两方。先予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表: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炙甘草6g,葛根15g,生姜2片,1剂。嘱当晚水煎温服,覆被以候微汗出。次予瓜蒌红花甘草汤和芍药甘草汤加味:全瓜蒌30g,红花7g,白芍30g,甘草10g,桔梗15g,苍术10g,茯苓10g,1剂。嘱次日上午水煎服。外用入地金牛酊调新癀片外敷。患者当晚7时许服药,10时体温即降至37.3℃,安然入睡。次日恶寒、头痛、颈背痛、欲呕诸症均消,精神转佳,右腰腹部水疱疼痛亦减。继以第二方加量予之;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蒌40g,红花7g,苍术15g,茯苓15g,桔梗30g,3剂。后未再复诊。10月份患者携其女前来看痤疮,问及此事,诉前药尽剂而愈,故未再复诊。
按:带状疱疹初起,若伴发寒热,常现太阳表证。邪在表者,宜先解表,表解方可清(攻)里,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青龙汤等方均有适证应用的机会;亦有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者、或者呈现三阳合病者,小柴胡汤正是对的之方。此患者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头痛、项背强痛不适,正如《伤寒论》第14条所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故予桂枝加葛根汤一剂以解表,表解而热退痛减。
二、芍药甘草汤方证
黄xx,男性,47岁。2006年8月24日初诊。起病5天,右臀至大腿外侧出现大片带状成簇水疱,疼痛剧烈。外院以西药抗病毒、止痛等治疗,无明显改善。口苦不干,二便可,舌偏暗,苔中白,脉沉细。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史。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瓜蒌60g,红花10g,甘草20g,白芍60g,全虫7g,蜈蚣2条,苍术15g,茯苓15g,桔梗30g,2剂。外用紫金锭醋调外敷,甘马醋剂(作者经验,以炙甘草3g,制马钱子3g,白醋50ml浸泡,2小时后蘸液外搽痛处)外搽。两剂后,疼痛减轻,水疱渐干涸。前方加牛膝30g,全虫加至9g。再服2剂,疼痛若失,守方3剂而愈。
按:《伤寒论》第29条曰:“伤寒脉浮……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可知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或腹挛痛,其效如响,故别名又谓去杖汤,谓药尽即可弃杖而行,盛赞其功也。瓜红草方(瓜蒌、红花、甘草)乃黄古潭氏治胁痛方(见《医旨绪余》胁痛条下)。余临床常此二方合用,酸甘缓急,润燥散结,活血止痛,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收效甚速,妙不可言。临床使用此合方时,宜随证加减,如本病多夹有湿,故苍术、茯苓不可或缺,常加之;热甚者加板兰根;湿热者加茵陈或合茵陈蒿汤;寒湿者加藿香正气散,或迳用小柴胡汤合藿香正气散亦宜;阳虚寒者加附子、干姜;阴虚热者合一贯煎;头部加白芷、川芎、蔓荆子;上肢加姜黄;下肢加牛膝;痛甚加全虫、蜈蚣等等。另,案中桔梗一味,取其止痛之功。《神龙本草经》谓其“主胸胁痛如刀刺”,《本草经疏》亦谓:“伤寒邪结胸胁,则痛如刀刺,(桔梗)辛散升发,苦泄甘和,则邪解而气和,诸证自退矣。”可知桔梗性味辛、苦,具有散邪解毒通利之功,凡邪结胸胁之痛,皆可用之取效。余常在带状疱疹辨证方药中,加桔梗一味,确有效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