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公开课教学感悟
“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
面对惶惑,或多或少都要执教公开课的我们,应当如何寻找课堂坐标?怎样克服一次次研究、试讲带来的审美疲劳,让激情、希望、魅力经由研究课的一点,漫射到教学生活的年年岁岁、角角落落?
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让笔静静记下自己,在课堂本身中找寻“我是谁”。语言是开出来的看得见的心灵之花。每一次记录,都会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
每一种力量,每一个领域都要为自己找到一种合法性来为自己论证,每一个人也都需要自我引导,自觉营造课堂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等待任何权威来指令。当然,也并不是每一个人必须另搞自己的一套,成为“放纵的课堂”。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也许始终不会迷失自己。
于是,一个字,一个字,具体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句话、那一句话,组成了这一段话、那一段话……千万朵花的美,是一瓣瓣地,用笔绽放开来的灵魂之花。当这涓涓细流终究汇聚成海,海纳百川的你怎能不“笑傲江湖”——如此,你也许会感慨:阅读自己的课堂“录像”的文字,就是倾听心灵花开的轨迹的过程。
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了精彩。花的开放,赢得的是尊重,积累的更是尊严。写,也许会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
02
为“什么”而写
想起我教《珍珠鸟》后,一口气写下的《深入决定深度》、《将“信赖”进行到底》、《当我们骂人“禽兽不如的时候”》:课文最后一句话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围绕主题“信赖”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体会作者如何“不动声色”,小珍珠鸟如何“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来感受一个共同的美好境界:信赖。第二课时,我从文中大鸟们的表现进行“解构”。大鸟的“生气地叫”与“再三呼唤”,是要告诉小鸟,自己的今天就是小鸟的明天。看似小鸟眼前的自由,也只不过在房间活动,它压根就不知道窗外的世界有多么宽广、多么美妙。小珍珠鸟的快乐是有限的,是被人玩弄于股掌中的自由。原本自由的大珍珠鸟,因为不能忘怀的恐惧,它们知道人类的残忍,从身体到心灵剥夺了它对再度拥有自由的期待。(选自《深入决定深度》)
以上节选于对文本“信赖”解读后,对教学设计的分析。这样记录看起来很麻烦,但背后实在是一种热爱,一种对课堂如生活一样的热爱。每天这样“过日子”似的记录,可能需要常人难以企及的毅力。但像《珍珠鸟》一样的可供研讨的公开课,就可以记好这一课的实录、写好这一课的教学故事,或一篇教后反思——这应该不难。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就能清晰明辨自己课堂上的行走过程,这种“回观返照”就是很好地反思——在倾听“众家之言”中,回到具体的真实的课堂加以对照或印证,从而更好地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中去“革”缺点的“命”。而后每天的家常课堂,就会“小心翼翼”。这种做法正充分地反映了教学的自主与自省。
人该不该放鸟?鸟会不会飞走?这是我教学的困惑也是学生思考的困惑。在知识和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教育该如何选择?我把这“结”抛给了学生——面对现实的这个世界,假使它真的还对我们报以信赖,放不放它们?假如我们是珍珠鸟,飞不飞走?有教师说这个命题抛给学生真是太妙了,有老师听课后认为,前面所有的深入是画龙,最后的思考是点睛,突破了单纯的技术思考,给学生的思考提升到哲学命题的高度,于是摆在学生面前的问题就不是放不放这么轻松和简单。假使我们放飞珍珠鸟就会带有人性的解脱和平衡?“放还是不放?”这也许就像讨论“娜拉出走后会怎样?”一样,令我们继续产生更“头疼”的思考。(选自《将“信赖”进行到底》)
明白上面这个问题的沉重与迫切,引发同学们更多的思考,才是我们走出教室后的真正收获。记录下上面的教后思考,收获的不仅仅是笔者,而是学生的思考,也是看到上面文字的老师们的思考。只有思考,才是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专业获得真正成长的“源头活水”。
记录备课或教学中的思考与困惑,就会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由具体问题延伸拓展开去,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来反思、重建。如此,你的书写不仅仅“录像记录”,从琐碎与无奈中,剥离出具有价值的思想的力量,从而超越了课堂“重复”的枯燥。教学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从“艰难苦恨繁霜鬓”的叹息中获得凤凰涅槃似的的重生,挑战心智,不断长进,对生命有了一种静静的梳理与关照。这时,你不在乎各种公开课的外在声音,而用“思想”实现与课堂,与评课者有效的对话,这是对自己思想的开放——写,才因此为课堂的生命赋予了灵魂。
这是备课的随想。这样的记录,可能永远不能发表,但,写下这些,一定不是为了体现写作水平多高,更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不断温暖着自己心房,不断积累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过程。因为写下这些碎片,就链接了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
感谢书写,带来的对课堂、对自我的“漂洗”。也因此沉淀了面对课堂忧患与艰辛后的澄明;焕发了咀嚼过课堂压力与困厄后的自信;拥有了遭遇课堂失败和痛苦后的踏实……就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守住心灵,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在课堂反思中稳步前行。
看来,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