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圆桌派谈原生家庭,看到了自己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也是许多中国家庭的关系模式,其本质是--权利的争夺(谁说了算)。
在我的印象中,父母似乎没有主动夸奖过我是对的,在爸爸的眼里,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或者做得还不够好。从小到大,一直希望得到他的肯定,小时候成绩还不错,也是因为希望得到他的一句夸奖。让我感到痛苦的是求而不得。我们长期被否定,就会不断陷入自我否定中难以自拔,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爸爸在5岁时我奶奶就去世了,他没有好好地感受过母爱,而我的爷爷是一个沉默寡言,不会表达爱的人。后来爷爷再娶妻,对方是个离异的妇人,带着几个小孩改嫁过来,经常虐待爸爸,罚做所有的家务、打骂、不让吃饭、晚上被赶出家门不许进屋睡觉,幸得一位好心的五保户妇人看到,可怜他,就把他带回家给他找了些吃的,收留了他一晚。第二天,好心的五保户把事情告诉了爷爷,爷爷拿她没办法,经常这样吵闹,后来生下叔叔没几年,就带着她之前的几个孩子离开了。所以爸爸极其缺乏安全感,需要我们服从他,听从他的一切,需要我们肯定他是对的,获得我们的认可,通过掌控这个家的话语权,他才能从小时候的恐惧中稍稍取得一点安全感。当他给我们讲述小时候的经历时,满脸都是愤怒、怨恨、悲伤和恐惧的,五十多年过去了,那些痛苦的记忆还是深深影响着他,包括5岁那年知道奶奶逝去时,哭喊着追着去葬礼要找妈妈。
你爱你的父母吗?我想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爱不代表喜欢。你爱父母,但你不一定喜欢他们。
对于孩童时期的我们来说,父母是强大的,而我们是弱者,我们必须听从父母的(你的一切都是父母给予的;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父母为你付出了许多;父母做什么都是对的......)。尤其是从小在苦情文化的教育体制中,我们长期被压制,被管束,极其渴望释放。
为了保持独立和学会分离,我们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去攻击父母跟自己,但是我们又是一个依赖者,需要得到父母的爱,甚至会觉得失去了这份爱会让我们无法活下去,因此又会对于自己伤害了这份最亲密的关系感到无比自责、懊悔。陷入了这样的死循环。依赖者最深的心理纠缠:“我恨你但我又需要你”。
如何破解呢?这就需要我们去理解愤怒,知道愤怒是正常的情绪,并理解自己为什么感到愤怒。
最后愿更多的人不再被“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折磨着,毕竟这句话也是许多无法自己决定生活、婚姻、工作的人们的血和泪。
愿你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