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眼界”之鄙见
眼界,指目力所及的范围。引申指见识的广度。眼界广者其成就必大,眼界狭者其作为必小。
眼界,在我看来是一个人认识的世界、事物的上下限在其思想、行动上的体现,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其未来认识事物、世界的上下限。非要说成”心中的格局“也未尝不可。眼界的作用就是能够“指导”一个人对世界的继续认知以及未来的行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眼界是通过见识和经历来不断增长、丰富的,而我们见识的增长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想法,更高的目标,使我们达到更深层次,而在这过程中我们会经历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触数不胜数的事物,这又是对我们眼界有所改变的正反馈过程。
但评判眼界高低的标准绝对不是见识的数量,而在于见识的质量。就以物质生活和交际的眼界而言:眼界低,只是略知一二的人,便自以为所见所闻就是最好的,但就算自称见多识广者也未必可称之为眼界高——有不少人享受着"高端"生活,融入了"上流"生活,但目光所及却只有物质带来的虚荣;有不少人,热衷于在外吹嘘自己所认识的大牛以获得自我满足感。诸如此类或许都不能称之为有眼界,因为这些事物或者人对你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提升微乎其微甚至是毫无帮助的,而格局只停留在追求浅显且外化的表现层面。
而眼界高,看重的是品质,更重要的是见识过、经历过后的清醒认知——知道什么是好的,但同时也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真正能做到的,这一点我认为非常之重要。见过大场面才会处事不惊,见过好东西才会不盲目疯抢,眼界高的人对自己也有更清晰的定位和认识,心中有更宏大的规划,也有更清晰的路线,也有更多去实现的方法。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开始我对于眼界的定义本质是“上下限”的体现,因为眼界的提升根本在于见识的质量。
2.井底之蛙,错在谁——环境,限制眼界的因素
在讽刺、批评眼界窄、见识短浅之人时,我们常用”井底之蛙“这个词;但在这个成语的故事中,那只井底的蛙有错吗,不然,它之所以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因为它所在的环境只能看到这些,而且以它自己的能力永远无法逃脱那个环境,是环境使然——你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都极大地影响了你的眼界。
长期居住在小城市的人们,只接触同一类人,固定于单一的生活模式(有现实生活限制的因素存在,也有个人当前眼界的限制),久而久之也就被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更为可怕的是周围人的影响,他们会用受限制的眼界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指导”你做决定,实际上也是在限制你,越是落后的地方这样的阻力会更大。所以更需要走出来,来听一听不同的想法,才知道什么是你的活法。
然而时代变了,主角也变了,在这个对大多数人相对公平的时代里,我们有机会去一定程度地改变我们所在的环境,逃离“井底之蛙”的现状。
3.跳出圈子,去向更好的环境
眼界是能够提高的——不断向更好的环境前进,不断地向更优秀的人学习,不断地去了解更先进的事物。提高眼界本质上就是提升自我——通过提升学历、提升个人技能、去到更好的工作岗位,都是走向更好环境、提升个人眼界的不二途径;大部分人和我一样只是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甚至有些人家庭条件不甚理想,那么读书就是成本最小的出路,实际上也是一种登高,站得高了,自然看得远了。
在跳出圈子的同时,也要做到脚踏实地和独立思考。人们很容易被新接触的事物冲昏头脑,只有实事求是,对新鲜的事物有理性的见解,才能在新的领域打下基础、能够立足。
4.眼界的提升,我也在修行
小时候,当我还只知道奥特曼这种“巨作”的时候,大伯大妈带我去电影院看《指环王3》,我天真地问“有奥特曼做的好玩?”,后来逐渐才知道什么叫国际化巨作,什么叫经典。【手动狗头】(现在我在B站刷指环王的时候时时后悔小时候怎么没有珍惜在电影院看指环王的机会)
高中时,当我还沉浸在初中名列前茅不认真学习而吊车尾时候,班主任凤姨一语点醒我——“你之前在那个地方第一第二不能说明你有多强,可能是他们很弱”。
再到现在,从小学院到大学院的实验室,我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大型的项目,第一次参与到项目开发,这也让我意识到,我之前“学数学有何用武之地”的无知迷茫是多么的目光短浅,也意识到我还没有见过的还有很多,未来我还会向着更大的平台进发,还会有更多我未曾设想过的事情让我大开眼界。
End·写在后面
眼界就像是人生格局的缩影,一旦给自己设限,就真的难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