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的讲师Tal在他的书《Happier》(幸福的方法)中,给出了一个解读人生的四种汉堡模型,代表了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
Tal16岁那一年,在以色列全国壁球赛中夺得冠军。在长达5年的魔鬼训练中,一直觉得生命有所缺失,无论是拼命长跑还是不停的力量训练,都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感。Tal深信最终的胜利可以给他带来无限快乐,为此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痛苦都是值得。他对此深信不疑,直到他隆重庆祝完成功,一个人回到房间之后,巨大的空虚感再次占据内心,他泣不成声。从此开始认真思考“幸福”这个主题。有一次临近年度最重要的比赛,Tal训练已经极度艰苦,还要严格控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吃最瘦的鱼肉和鸡肉,全麦的主食、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
他在内心中不断告诉自己,比赛结束后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好好犒劳自己。
比赛一结束,Tal直奔汉堡店,一口气买了四个不同的汉堡,就像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一样,迫不及待的撕开汉堡的包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一刹那,他突然不想吃了。那个时刻,他的脑海里逐渐形成了关于幸福的“汉堡模型”。享乐主义型
这是Tal最先拿起来的汉堡,口味诱人,但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享受现在的快乐,却为未来埋下了痛苦。为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的幸福人生,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享乐主义型”。
享乐主义格言就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总是在寻找快乐并且逃避痛苦,只是盲目的满足欲望,却不认真地考虑后果。眼前的事只要能让自己开心,就值得去做,等找到下一个更刺激的乐子再说。在友情和爱情方面精力旺盛,但新鲜劲儿一过,他们就开始物色下一段感情。这类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将努力与痛苦等同,快感与幸福等同。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冷血歹徒被警察打死后,天使出现了,告诉他可以满足任何要求。歹徒对自己可以上天堂难以置信,随后就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开始贪婪的要求:大笔金钱、山珍海味、成群的美女,每次都如愿以偿,感觉好极了。但慢慢的地,他的喜悦越来越少,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让他感到无聊。于是向天使请求做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天使说:“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事情可做。”
在没有任何挑战的情况下,他越来越不开心,终于提出离开天堂的请求。他说就算是去地狱,他也要离开。忽然之间,天使变成了魔鬼的样子,魔鬼笑着对他说:“你早就在地狱了。”
这就是享乐主义误认为天堂的地狱:没有目的和挑战,生活变得毫无意义。米哈里·契克森毕生致力于研究人类高峰体验和巅峰表现,他最后的结论是:”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的淋漓尽致之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
忙碌奔波型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食用这类汉堡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但让食用者吃的很痛苦。
这类人与“享乐主义型“相反,他们只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着现在的痛苦。
这类人为”忙碌奔波型“,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经之路。
这种快乐来源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长久维持,因为本身是与负面情绪共生的。就好像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会为头不痛了而高兴,但这种喜悦的前因是痛苦,痛苦消除后,很快会把健康当作理所当然,那种喜悦早都消失的无影无踪。终生马不停蹄的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
虚无主义型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
与此类似,有一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称为“虚无主义型”。这类人已经放弃追求幸福,也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忙碌奔波型”是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是为了现在而活,“虚无主义型”则是沉迷于过去而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笼罩。
听起来比较极端,但这类人实际上最为普遍。他们会觉得整日忙碌奔波太辛苦了;每天及时行乐又只会带来空虚,也不行。
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对生活已经麻木无感,说这就是命。这种类型的人最可怜,因为连前两种类型中有限的快乐都感受不到。他们最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之中。当失败和无助时,经常会选择放弃,甚至感到绝望。“虚无主义型”是“过去”的奴隶。
感悟幸福型
第四种汉堡是”感悟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不要问自己是“享受当下的快乐”还是“追求未来的幸福”,真正的高手从不做两难选择。要问自己“如何才能享受当下的快乐以及未来的幸福。”当然,当下的收益和未来的收益有时是会有冲突的,有些时候确实很容易顾此失彼。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平衡的。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快乐,这种快乐也可以帮助他取得好成绩,在未来获益。谈恋爱也是一样,两人一边共同享受着爱情的美好,一边帮助彼此成长和发展。同样,做自己的事业也是,无论是商业、医学还是艺术,一样可以在享受过程中取得事业的进步。
要谨记的一点是,如果企图一直幸福,只会导致失败和失望。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同时带来当下与未来的幸福。有些时候确实需要牺牲一点快乐,去换取目标的实现,有些平淡或琐碎的付出是无法避免的。
就像为考试而学习、为未来而攒钱、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加班,这些都会带来些许不快,但确实可以帮助在未来获益。
重点是,就算必须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也不要忘记仍然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可能发掘出为当下和未来带来幸福的事情。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船长说在《禅与摩托车修理艺术》中,波西格提到他和一群老僧人攀登喜马拉雅山的故事,虽然波西格是最年轻的成员,但和那些老僧人相比,他反而是爬的最辛苦的。
因为他只把注意力放在尽快登上山顶上,总是被前面的山路所影响,无法享受攀登的乐趣,最终导致了失去攀登的愿望和毅力。老僧人当然也想登上山顶,但爬到山顶并不是第一要务,他们在确定正确的方向之后,就开始轻松愉快地享受着自己的路途,而不会被前面的山路所困扰。
船长本人是比较严重的"忙碌奔波型"。
一直将希望寄托在未来的某个节点上,想着某天完成了自己的某个目标之后,生活就会一切好转,人生就会翻开一个新篇章。上了高中以为到了大学就好,单身以为脱单了就好,贫穷以为有钱了就好,肥胖以为瘦下来就好。充满希望和斗志,进而失望和痛苦,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逐渐的我意识到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生命的尽头,都不存在什么节点,过去了之后一切幸福美满无忧无虑。
每一段岁月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不应该被辜负。我一生中做的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把全部人生的希望都孤注一掷到未来的某个节点上,而忽略了生活本身应有的乐趣。
很幸运本周日要去听Tal的《领袖心理学》的线下课,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