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宁静祥和的村庄和古老的农业文明,总能看到炊烟在绘画、歌赋、诗词中徐徐腾起的身影。
乡村的炊烟是自由的、散淡的,缕缕青烟以灶台为起点,穿过悠长的烟囱乘风而起,闲适舒坦的飘在小村庄的上空,萦绕在山峦的腰间或头顶,把原本清朗、古朴的小山村,装扮成了清雅别致的世外桃源,使得远离故乡的游子站在时光里回望炊烟时,每每都是醇厚甘甜的乡情,绵长悠扬的乡意。
清晨,风轻云淡,家家户户高低不一的烟囱先后荡起的袅袅炊烟,是飘渺疏朗的模样。一缕缕淡蓝淡蓝的炊烟在房顶上升起、盘桓、蔓延、似薄纱亦如流苏,让遥远而宁静的村庄多了一份恬淡和灵动,远远望去,如一幅刻着农家人质朴、温暖、芬芳的浓墨田园丹青画在眼前徐徐展开。随着晨曦微露、东方吐白,火苗在灶间噼啪作响,最先起的女主人便会慢慢熬着养胃的瘦肉粥或是蒸上几个馒头,如此,一家人的早餐便做好了。待炊烟散尽,扛着锄头、拿着镰刀的庄稼人陆陆续续走向田间、奔向地里,学生则背着书包迈进学校的大门,乡村便在冉冉升腾,悄悄弥散的炊烟中迎来了充满生机、充满憧憬的一天。
午间的炊烟是匆忙的,它不同于早饭燃起的炊烟般闲散,更多的是急急升起,匆匆消逝,一如庄稼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赶秋忙夏脚不沾地的身影。为省时省力,午饭时庄稼人大多选择做一些扛饿却又简单的菜式,如此,柴草与灶火还未来得及说话便已肆意交融,哔哔作响,此时,炊烟显得异常粗狂,不出片刻,饭菜和柴草浓浓的香味,便融合在一起,灌满厨房的每一个角落。
黄昏下的炊烟是农家生活细致与温馨的缩影。当夕阳一寸一寸没过斑驳的门楣时,袅袅升起的炊烟便在座座砖瓦房上慢慢腾地升起来,炊烟笼罩下的农家小院也越发显得祥和,田间劳作的农人陆续归来,小小的泥墙内便燃起火来,把屋子烧得暖暖的。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过后,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便端上了桌,一家人在灯火下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相濡以沫。
乡村的炊烟有着烟火气十足的温暖,袅袅升腾的炊烟笼罩着层层叠叠的村落,错落有致的土房安静站在小溪前听流水潺潺,这一静,一动,萦绕着人世间的悠闲与繁忙。暖色调的炊烟,冷色调的乡村景致,一暖一冷,又将乡村平静和谐的生活气氛完美的烘托了出来。
当远离村庄,异地求学后,故乡那魂牵梦萦的炊烟就变成了心头解不开的青丝带,一头系着乡村,一头系着我。想家时,土墙、绿树、小溪、大黄狗便都沉浸在了炊烟里。
炊烟里有诗情画意的遐想,也藏着绵绵不尽的流连和思念。只是不知从何时起,村庄的炊烟失了根。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承载着炊烟的灶台渐渐被电磁炉、沼气、煤气等更省心、省力的现代化器械取代。炊烟也逐渐淡出了古朴的村,失了根,像断了线的风筝,飞入苍茫的天际,那乡愁也随着漂泊的炊烟开始了流浪。
而今时间可否慢慢走,留下小小的一方依托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