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一、习惯来自于重复,也来自于快乐
人培养了自己的习惯,又逐渐被这种习惯所改变,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好的和不好的都如此。
习惯来自于重复。
有的人习惯用右手,有的人习惯用左手。无论用哪只手,都是因为我们经常用,导致左手或者右手的力量、灵活度等更强大,越强大我们就越愿意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
无论什么习惯,一旦养成,都会陪伴你一生,除非这些习惯遇到了重大挫折才会发生改变。
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和培养一种习惯所花的时间几乎是同等的。
习惯来自于诱导。诱导是习惯的老师。诱导需要把外在目的和内在需求相结合。诱导者要明白孩子对快乐的需求以及对不快乐的排斥,要明白奖与罚,赞誉与批评在诱导中的区别。
最成功的诱导是与孩子内心的自我认同达到一致。
诱导者要根据孩子的特性,找到诱导的时机和内容。诱导的重点在于有趣。
二、培养专注的习惯
专注与孩子的一般特点是互相矛盾的,这就需要诱导加重复,帮助孩子培养专注的习惯。
当然按照孩子天性好动的特点也能获得知识,但如果在一定的年龄加入专注,会让孩子的生活锦上添花。
小斯宾塞7岁的时候,作者开始培养他的专注力。
培养专注力的小计划:
①通过一些小实验,启发孩子对专注的理解;
②与孩子做几件有趣的事,培养孩子专注的习惯,让他体验专注的快乐
③引导孩子把专注应用到求知上,并在生活中加以重复。
有一次,作者带小斯宾塞外出野餐,俩人走的饥肠辘辘,准备午餐时,发现没带火柴,这时候小斯宾塞的眼睛里流露出失望的眼神。
借助这个机会,作者告诉孩子,太阳光就是最好的火柴,这激起了孩子强烈的好奇心。接着,作者拿出一个凸透镜,让聚集的阳光对准干草,随着温度的升高,干草被聚集的太阳光噼里啪啦的点着了。
小斯宾塞的眼睛流露出意想不到的喜悦,他兴奋的说盯着凸透镜看,想知道为什么凸透镜会这麽神奇。
看着小斯宾塞若有所思的样子,作者启发说,其实,点着干草的依然是太阳光。但太阳光通过凸透镜的长时间聚焦,把能量聚集在一起,点燃了干草。
这个道理适用用很多地方,人也可以。只要我们把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一件事上,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你想记住好朋友的生日,只需要集中注意力在脑子里想几遍,就再也不会忘记了。就这样,小斯宾塞第一次了解到什么是专注。
小斯宾塞特别喜欢观察蚂蚁,有一次,作者与小斯宾塞约定,拿出一天的专门时间,一起探索蚂蚁王国。这一天,只做观察蚂蚁这一件事儿,即使有小朋友们来约,也不出去玩儿。
约定好后,作者为小斯宾塞准备了很多用来记录的卡片以及一本关于蚂蚁的书籍,并一起观察蚂蚁。
小斯宾塞认真的观察着蚂蚁的特性,边查书边在卡片上做记录,就这样,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当作者问斯宾塞,这一天有什么感觉时,小斯宾塞感到充满了乐趣。
后来,作者经常引导小斯宾塞用一段时间专心做一件事儿,比如看完一本书再看另外一本书;画完一幅画再画另外一幅画;做完一件事儿再去做另外一件事儿。
一旦形成了专注的习惯,孩子的心智潜能就会变得巨大。
培养孩子专注,一开始应该选择他感兴趣的,而不是父母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样做,会使我们的教育容易得多。
三、培养运用知识的习惯
“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这些话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知识在于运用。知识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激发出孩子的兴趣,让知识得到衍生。
正是“运用”,使兴趣与实用、知识与目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很多家庭作坊中传统手工艺的传授过程,就是通过运用传递下来的。人们把这些复杂的工艺技术和难以言明的工艺经验,让孩子们通过运用,得以有效地学习并熟练掌握复杂的技艺。
“运用知识”可以带来3方面的积极效应:
①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②运用过程中,知识被重复提出,利用加深理解和掌握
③利于知识的自我衍生,学会举一反三。
为了培养小斯宾塞运用知识的习惯,作者做了以下3件事儿
①写作习惯
小斯宾塞并不喜欢写作,每次看到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就愁眉苦脸,但作者深知写作的好处,写作是思维的训练,是人记忆的重复。
后来,作者找到一个让孩子运用知识锻炼写作能力的机会。
有一次作者喉炎,无法与小斯宾塞进行口头沟通,这时,作者趁机创造了“字条游戏”。每天,通过写字条的方式与小斯宾塞进行沟通交流,没想到,一个月后,小斯宾塞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②阅读习惯
作者与小斯宾塞约定,每天晚上彼此为对方读一段书。每次,可以坐在摇椅上静静的听对方读书。作者选取的是爱默生的散文。如果孩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主动问。
这样,每个人都能享受付出劳动后带来的惬意享受
③资料员(小助手)
在斯宾塞8岁的时候,作者正式让他做自己的资料员,帮助自己查阅报刊上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报道、学术资料等,每周报酬为一便士。
小斯宾塞非常感兴趣。起初,作者只让他搜集资料,并按照资料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后来,随着阅读量的扩大,小斯宾塞对一些事情慢慢有了自己的看法,经常与作者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做这些事情,不仅提升了孩子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在品格和意志方面,也让孩子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如果父母做其他工作或者经商,完全可以转换一个角度,让孩子帮助记账或者整理商业资料,激发孩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四、培养积累知识的习惯
知识和善行一样,是要点滴积累的。
诱导孩子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并不容易,需要找到适当的机会,激发孩子对积累的兴趣,并转化到知识运用上。
作者是怎么做的呢?
①储钱罐的妙用
首先,作者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储钱罐,并告诉孩子如果把平时的零花钱攒起来,日子久了,就会有一笔数目非常可观的钱,可以买一件自己喜欢的贵重东西。
这时候,孩子就会产生积累的兴趣。
其次,作者引导孩子对每一笔钱做记录。包括这笔钱得来的过程、具体数量,每个月拿出账本与具体的钱对照一下。
给孩子买一个储钱罐,把零花钱往里一丢,隔三差五的拿起来摇一摇,让孩子体验积累的乐趣。
②小老师的培养
作者观察到很多孩子对昆虫很感兴趣。于是,作者就诱导小斯宾塞每了解一种昆虫就记录到自然笔记上。
当孩子们在玩儿“老师”与“学生”的游戏时,小斯宾塞的记录就排上了用场。他可以自豪的、滔滔不绝的给小朋友们讲各种昆虫的特点,这也大大激发了孩子继续积累知识的兴趣。
培养孩子积累知识还需要为孩子准备可以长期保存的小笔记本,方便孩子把学到的知识记录上去。
五、培养独立选择的习惯
命运是由无数选择和取舍构成。知识带给人最大的好处就是使选择的可能性变得更多。
生活就是取舍,是有无数次不同选择累积的结果。
不仅我们成人会面对选择,孩子们也经常要面对各种选择:
“10元钱,买一叠星星的折纸还是闪光的折纸?;先看电视还是先写作业?;先读这本书还是先读那本书?……”
尽管每一个孩子都会作出选择,但因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选择前的犹豫和选择后的后悔是常有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还会因此而影响心情,使自己陷入模糊不清的坏情绪中。
孩子常常为不知如何选择而苦恼(这是成人也常有的表现),他总会说“假如我当时这样……”。
要告诉孩子,生活就是取舍。重要的不在于去假设,而是去满足自己的选择,并为之努力,充分享受选择所带来的快乐。
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而努力。
重要的不是选择,而且选择后所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