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翻开叔本华的哲学书,不禁让我想拿起笔来再写写哲学。但我不是在研究哲学,不会把一本哲学书从头翻到尾,然后再从书中写出一些理论性的东西,这些可能会让人觉得比课本更无聊。我始终相信,哲学来自生活,来自自己独立的思考。苏格拉底开哲学课时,不是用一些空洞的理论大谈人生,用的是演讲的对话形式,我觉得这真是太贴近谈心了。仔细想想,哲学又何尝不是在谈心。我把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思考总结了一下,论述的几点如下。
论悲观。用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悲观是一个人最正常的情绪。但用哲学的角度来说,有人天性是带着悲观的,有人天性是带着乐观的。衡量一个人天性悲观与否不能用性格的外向与否作标准,毕竟悲观的人不一定就内向。童年时,大脑没有发育完善,无忧无虑是这一阶段的主旋律。一个人开始感到真正悲观时,是在他经历了生活的苦难后,或者说是他在理解些许生活的感悟后。人生有小悲观也有大悲观,小悲观是在自己没有生活的感悟时对事物产生的伤心情绪,大悲观是在经历了巨大生活的挫折而出现的。悲观的程度还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例如,落后山区的农民即使有悲观但还是比不过看透人生的诗人、哲学家。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是不会悲观的,一个知道越多的人,往往越悲观,因为事物的本质就是悲观。一个孤独的人容易悲观,但悲观容易产生哲学。真正去细想,悲观这个东西也许只是我们精神的一个怪兽,它在咬我们的精神,使我们痛苦。我相信对抗悲观最有效的方法乃是靠臆想。人的想象力很丰富,悲观可以用想象力获得,而乐观也可以。但乐观的想象力来自哪里呢?来自于丰富的心灵。人生有一些挫折让我们身陷悲观,我们可以依靠丰富的心灵跳出其中。
论欲望。一个人随着年龄的成长,发育逐渐完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欲望。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最常见的是食欲、性欲、情欲、金钱欲、地位欲。这几种欲望都是人生中最难戒除的。特别是性欲,哪怕是佛教,也不敢说要去摆脱,而是将其看破,其实任何人越是把欲望用道德的角度来看成是邪恶的,自己越是逾越不了欲望。正如叔本华所说,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痛苦,满足后无聊。人受到诱惑时,内心是抵挡不住的,除非诱惑不够大。只要是在不违反法律道德的基础上,适当满足欲望是没有错的,但应该有个度,要是生活中只剩欲望,每天只想欲望,那就是精神太贫乏了。
论爱情。对青年人来说爱情始终是一件美好神圣的事。面对爱情的到来时,少男少女们的内心像蜂蜜一般甜,爆米花般地绽放出美丽的色彩。但爆米花绽放了之后,就会变得生冷,慢慢味道就不可口了,没有热哄哄的感觉。一开始的爱情,大家都热情似火贴得紧紧的,每天都像过着天堂般的生活。但时间不用多久,爱情的悲剧就展现了,伤害就到来。爱情要是不能转化为责任,是不可能走得多远。现代人过度追求物质的脚步让爱情失去了理想基础,所以就产生了校园的恋爱和社会的恋爱。校园的爱情是单纯的,没有牵涉到金钱和地位间利益关系,而社会的爱情是成熟的,但会考虑很多,有利益的牵涉在其中。婚姻的相处是比较难的,两个人把最真实的一面都表现给了对方,而恋爱是大家都可以只把优点展现出来。要想获得美好爱情,一个人不能变得世故,怎么样算是世故呢?就是一个人与人相处时总是想着利益之事,总是想着别人是不是博取了自己的利益。总之,世故的人是没有爱情的,有的也只是爱情的形式。例如,在谈恋爱时,自己又获得了对方什么好处,对方又给予了自己多少物质上的东西。还有一点是感情上的走心问题,几乎找不到一个人对待感情是不会变心的,当遇到比恋爱或婚姻的对象更好的人时,爱情会发生转移,没有人可以做到一辈子只爱一个人。爱得越深的人往往在离开对方时恨得越深。
论幸福。人这一生,童年的回忆、青年的恋爱、中年的事业、老年的感悟。可以说这些也属于幸福的一部分。幸福似乎是每一个人都想拥有的东西,但幸福却是游移不定的,没有人敢说自己的一生都是幸福的。幸福是什么呢?是获得名和利吗?还是很有钱?可能这是现代人所要的没达成的东西,接近名利和金钱的都叫幸福。幸福不是只满足于生活的欲望,还有精神层面。幸福要依靠三方面的满足才算幸福:物质、情感和精神。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持。我的基本思考是幸福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就好比我们没法解决生存问题时,吃饱饭成为我们最幸福的追求目标。吃饱饭了呢?就幸福了吗?好像结果是欲望更复杂了,想要求的更多了,还是没有达到幸福。幸福是游移不定,因为精神永远在饥饿着。童年时,每天都是无忧无虑,这可以叫幸福;长大后,办成某件渴望之事,很有成就感,这也叫幸福。二者可以比较吗?没法比,一种是原于生命本能的快乐,一种是精神层面的快乐。一个人变得世故后也是很难拥有幸福的,因为在他眼里最重要的是利益、欲望,看不到人生真正的快乐。所以说要想拥有幸福,这是复杂的事。
论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伟大与否不能单纯用辞藻来说明,过多华丽句子的文章不一定是好文章。能够引起人内心共鸣的文章才具有它的伟大性,其实翻开那些大师的文学作品,发现其语言大多通俗易懂,反倒是一些二流的作家会这里来一句名言,那里来一个成语去衬托文章。说白了就是在某一点上绕来绕去,让人看了无比疲劳,更没有带动人去思考。我评价一个文学作品是否伟大的标准是看完后有没有带给我思考,真正大师写的文章是给人带来思考的。不可否认,伟大的文学作品带着它本身的一种悲剧性,实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哲学性。
论天才。很多哲学家都论过天才,要想去理解哲学家眼中的天才有点困难,知识层面的不足是主要原因。我总结了一下,天才很多集中在古希腊,古希腊的文化达到了顶峰,之后人类的前进反倒让天才埋没了。何为天才,用爱迪生的话说就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里说的灵感就是天赋。颇具天赋的人都可以称为天才,但后天的环境会影响天才。现代环境比过去更难培养天才了,因为现代环境灭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现代环境怎么损坏天才呢?例如网络通过不同娱乐渠道去感染小天才的心灵,功利化的思想始终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对于天才来说,热爱创造是其特点,并不是心灵鸡汤中所说的盲目勤奋。天才喜欢探索,喜欢追求事物的本质。尼采曾批判过现代人都是一群没有文化之人,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现代人生活匆忙,不喜欢思考,只被动接受一些死气沉沉的概念,旧时代的天才留下的权威知识,没有人敢于去质疑,真是可笑。学者呢?也不属于天才,因为他们整天拿别人的理论去研究,只专注别人的理论,自己没有一点原创性。那怎样的人可称天才呢?是一些独立思考的人,他们也看别人的理论,但不完全接受,而是思考多于阅读,他们只读人生这一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