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沫宝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在被阻止抓扯妈妈的墨镜时,为拿到墨镜的沫宝,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拍打妈妈的脸或者抓妈妈的头发;稍大一些之后,跟其他小宝宝一起玩耍时,会很霸道的抢那个同时被喜欢的玩具,如果看到玩具被拿走,沫宝会去推小宝宝或者拍小宝宝的头;再大一些的时候,会玩滑梯了,每次在楼下玩耍时,当别的小朋友挡住一会时,沫宝会很大声的呜哩哇啦的说话,虽然大家都不明白说了些啥,也会用手推着扶手示意小朋友滑下去。这些场景,爸爸妈妈应该都不陌生。很多爸爸妈妈对于熊孩子的打人行为很是不解,其实,这是小孩子的攻击行为,并不是孩子多么不友善,只是遇到一些事情,孩子不知道怎么表达,或者对于这件事不认同、不开心而已。
孩子天生有一种攻击的冲动,在婴儿期就已经具备了。但冲动跟实际行动是两回事。在我们看来,一些孩子很“文明”,但有一些孩子却总喜欢打人。一方面跟孩子天生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也跟父母在孩子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建立有关。一般来说,越小的孩子,因为他们的语言能力不足,常常会通过肢体来传达身体语言,他们的行为受直觉情绪的驱动,缺乏道德规范的约束。当这些攻击行为被父母放任,便慢慢变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如果被父母很好地纠正和引导,孩子会越来越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
很多爸爸妈妈在面对孩子的打人行为,都在犯一种错误——通过“打”孩子以牙还牙的方式企图纠正孩子。虽然短期内会抑制孩子的行为,但不能让孩子的打人行为得到纠正。相反,还会让孩子觉得“打”是一种正确的制止对方的行为,只不过受制于自己不够强大。最合适的方法是爸爸妈妈应当立即阻止孩子的打人行为,给孩子建立道德规范,告诉孩子正确的与人相处的方法。
记得有一个叫“赞美球”游戏——赞美球其实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小皮球,让所有孩子站成一个圆圈围在一起,大家面对着面;接着任意选择了一个孩子,然后让这个孩子把球递给旁边的一个孩子,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一句赞美的话说出对方孩子的优点,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赞美下去。这个游戏大多被幼儿园采纳使用,其实在家里,爸爸妈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赞美很廉价,但有时却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尝试基于现实地赞美自家这个爱打人的熊孩子,说不定能给你带来美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