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现形记的你我他——观《青瓷》有感
2018-01-21 寰宇 寰宇随笔
这世上是不分好人和坏人,每个人内心都有光明和黑暗,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选择,知道我们究竟是什么人。
——小天狼星
若不是被推荐,不大看电视剧的我怎么也不会看这么一部科教片似的名字的片子。这部电视剧改编自商战小说《青瓷》,主要讲述了拍卖行业背后的利益交换和人在纷乱复杂的社会中所表现出的“多面性”。作者浮石是前拍卖行老板,后锒铛入狱,这本现实题材小说是他在看守所中写就。
对于为什么取了这么一个名字,浮石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他把社会比喻成烧制瓷器的“窑”——在那个看不见的地方,瓷胎有可能会发生一种非人力能控制的情况,这种“窑变”使器物因独特而瑰丽。所以说,贵重的青瓷有时来源于一个错误;而青瓷也易碎,借以隐喻当今的人际关系,一如“青瓷”,一碰即碎。
权利与利益的交换
《青瓷》可谓是商场现形记。不论是腰缠万贯的地产老总还是一生清贫的法官甚至是一个受人鄙夷的包工头,只要他手里有你想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放下身段,觍着脸、费尽心思去讨好、巴结他,以此来交换某种“特权”。例如,剧中反复出现的[青瓷茶会所],表面上是一所茶馆,实际上是颜若水和张仲平秘密交易的场所,青瓷则是他们交易的幌子——这也是此剧名为《青瓷》的第三个理由。整部剧以青瓷为引子,引出各式各样自以为高明的雅贿:张仲平花100多万买下明知是赝品的“青瓷莲花尊”换取颜若水胜利大厦拍卖推荐函;徐艺更是不顾劝阻执意要借800万买下青瓷茶会所交换香水河拍卖推荐函……
一尊青瓷,可以价值连城,也可以不值一文。其中道理,在于人心的欲望。而人的欲望往往是无止境的:商人拿了一单大的还想再拿一单更大的,如同徐艺刚拿下梦寐以求的5000万大单胜利大厦又开始垂涎2亿的香水河;政员没权的时候要权,有了权又嫌小,想要更大的。就像去年爆火的全民大剧《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所说:“改变我命运的是权利不是知识,哪怕搭上我自己的性命,我也要胜天半子!”于是我们便看到那么多人在追逐钱和权的道路上前腐后继……
放纵与克制的挣扎
在错误的时间遇上对的人,这或许就是对张仲平和曾真这段阻碍重重的感情最好的诠释。一个是拍卖公司老总,一个是电视台记者,两个本没有交集的人因为左达的一个电话在胜利大厦初遇,因为徐艺这个“中间关系”产生了更多交集,因为“擎天柱遇险事件”暧昧升级……
他们放纵,张仲平趁妻子唐雯出差期间邀请曾真来家中做客;曾真把闺房钥匙交给了张仲平。他们克制,擎天柱遇险那晚,张仲平激烈挣扎过后最终睡在了自己的车里;张仲平生日那天,曾真前一秒声嘶力竭地喊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呢?!”后一秒却理智而坚定地说“可是我们必须要控制自己。”
一面是放纵的自私欲,一面是克制的道德观。一边是感性,一边是理性。就像曾真,明明知道不可以,却还是动了情。其中,她的一段台词将内心痛苦表露无遗:“你肩上总是有那么多的责任,总是有那么多的人需要你,离不开你,我只要稍微闭一下眼睛,别人就会把你夺走。我和你的感情,像风,像云,像镜中月,像水中花,我知道它很美好,可我觉得我永远也抓不住它。但是,我明明知道抓不住它,却又舍不得放手,怎么办?你说我应该怎么办?”剧末,曾真离开了这个曾经让她开心如今却令她伤心的城市,“不是逃避,是另外一种解脱。”
天使与恶魔的内斗
曾看到一篇短评说:与其叫《青瓷》,不如叫《圆谎》,因为主人公“不是在撒谎就是在准备撒谎”。对此观点我虽不能苟同但却不否认,看了此剧你会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谎言的社会,人们因为各种需要有意无意地撒着百般谎言:害怕老婆疑心接到曾真电话说是业务上的客人;惶恐失去生意上的资源和特权却说担心准岳父个人安全……如此谎言不胜枚举,这让我想到前年看的王志文主演的另一部电视剧《手机》,同样是各种谎言,其中陈道明的一句台词发人深省:“要做一个好人不难,但是要做一个不说谎的人,难!”
那么,为什么会撒谎呢?撒谎的人大多出于以下几种心理:1.虚荣心作怪2.一种自我保护3.为满足别人的期望4.碰到了比较尴尬、或是不想说的事情。而语言的出现,又使骗人变得简单。如果把撒谎、嫉妒、仇恨等行为或者心态比作内心的恶魔,把真诚、勇敢、善良等品质比作内心的天使,那么人的多面性便得以解释。成长,就是内心的天使与恶魔不断斗争的过程。《最好的我们》曾说过:“人的身体里住了很多小野兽,有野心、有虚荣心、有进取心、有爱心……它们在我们成长的不同阶段力量此消彼长,控制着我们做出正确或错误的事情。”
不过正误似乎太绝对,毕竟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复杂的人性并不是非黑即白。奥斯卡·辛德勒在充满杀戮与硝烟的年代保护了约1100名犹太人的生命,但他却嗜酒好色;前段时间爆出的新闻:勇救落水者的几名男子,却是盗窃案的嫌犯……所以,人的好坏决不能以一言而蔽之。
就如张仲平,以伪君子之道假面为人了一大半剧情后幡然醒悟,及时制止颜若水伤害外甥并断绝了与颜若水的不正当利益往来,这是他对外甥也是对自己的救赎。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沦陷与救赎中挣扎,又在沦陷与救赎中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