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就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人都被困在里面,只有少部分人城内城外游刃有余。
01
那年毕业,若敏背着行囊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这座边缘小城支教,和过去的一切画个句号。
尽管有思想准备,可是学校的破败景象还是出乎了若敏的意料,校园由两排教室组成,总共五个班级,中间的一个教室是办公室,里面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八张办公桌。
靠西墙一溜排列四间房子,靠右面三间是苏校长的,最左边的一间就是若敏的宿舍,中间被木板分割成两部分,里面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还有一个木头柜子,貌似以前的文件柜;外间窗户底下伸出自来水龙头,对着一只大大的铁皮水桶,洗漱架靠着另一面墙。
若敏内心有小小的欣慰:无论如何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安放肉体和灵魂足够了。
不知道苏校长是有意历练若敏,还是觉得她是科班出身就要委以重任,分课的时候让若敏担任毕业班的数学兼班主任,和订小云对班。
私下里陈兰对若敏讲:“这一届毕业生基础有点差,你要格外小心,不知道老苏怎么想的?”
刚开始苏校长就给自己来一个下马威,不接招都不行。
“该来的总归要来,逃脱不了就勇敢面对呗!”这么多年沟沟坎坎走过那么多,还能在这个小阴沟里翻船不成?
慢慢地若敏了解到在这所小学里,苏校长以语文见长,当初从乡下过来代课多年因成绩突出才被转正的;陈兰数学课教得好,最近一直办调动回江苏,毕竟老公和孩子都在那边,苏校长担心中途有变才让陈兰从一年级开始。
若敏带过两年家教,毕业前实习一学期,上课没有任何问题,细节上可以请教陈兰,多下点功夫而已。
住在校园里,每天早晨若敏都提前十分钟到办公室打扫卫生,然后在两块小黑板上板书习题,半个小时阅读课结束,她这边也准备完毕。
平时若敏找一些习题用蜡纸刻好,再油印出来当成家庭作业来巩固。
功夫不负有心人,班级数学成绩一直相对稳定。
寒假里,若敏没地方 可去,窝在宿舍看小说,偶尔上街转转,其实,街上没什么好逛的,本单位一个大商店,街上还有一个二门市部,基本生活用品还是能解决的。
有几个家长找到若敏:“老师,想给你添个麻烦,让我家的两个孩子跟着你补课怎么样?我们家长有心无力。”
每天下午,四个不同年级的孩子齐聚若敏的宿舍,一张圆桌打开略显拥挤。辅导作文时,若敏鼓励孩子们写日记,并且展示了自己的日记本,好奇心驱使孩子们竟然听进去了。
小学毕业成绩出来,在全县排名成绩中上,单位宣教科相当满意,并且予以小小的奖励。
02
暑假,若敏白天去敬老院当义工,晚上照旧给几个孩子补习功课,生活相当充实。
和家长们熟悉后,有年轻小伙让熟悉的家长牵线搭桥,也有家长把自己觉得合适的年轻人介绍给若敏。虽然心里本能地排斥这种交往形式,但面子上若敏不想拒人千里之外。
经过了解,若敏觉得孙浩然还不错。
孙浩然是本单位老职工子女,工作两年后被单位派出去学习两年,期间女朋友劈腿,和地方单位的一个转业军人走在一起,这让孙浩然备受打击,回来两年提不起恋爱的兴趣。
毕竟年龄摆在那里,孙浩然父母更是着急:“你不结婚,弟弟怎么办?”
熟人介绍了若敏,见面后孙浩然十分坦诚:“我以前谈过女朋友,人家看不上我。”自始至终没有说过前女友一个不字。在若敏看来,修养应该没有问题。
交往一段时间,孙浩然带若敏回家见父母,父母自然满意,尤其是孙父:“知书达礼有礼貌。”
不过孙母多少有点遗憾:“没有亲家帮忙,总归少点什么。”无奈儿子乐意,孙母再也不好多说什么。
大约一年的时间,孙浩然和若敏有意走进婚姻殿堂,孙浩然正准备申请婚房,苏校长要搬到老公单位居住,腾出的房子刚好分给他们当婚房。
当时孙父把孙浩然和若敏叫回家开个小会:“家里有点钱,你们结婚花一部分,剩余的留给老二结婚用。”
“只要有地方放衣服,能开火做饭就好,以后需要什么我们自己添就好。”若敏还能多说什么。
一套组合柜,一张双人床,写字台,沙发,反正结婚当天就能开火做饭。
婚后没多久,婆婆就登门拜访:“我儿子年龄也不小了,你们考虑要个孩子,我们帮助带,不会耽误你们工作的。”
“有了宝宝,只要我在家,一定带宝宝。”孙浩然也笃定自己会帮忙。
备孕提上日程,若敏基本没有什么孕反,而且抽血化验一切正常,公婆笃定一定是个男孙,精心做了准备。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若敏顺利生下一个健康的女婴,婆婆倒没什么:“生个小千金。”
第二天早上公公骑着自行车来到病房,若敏客客气气:“爸,给宝宝起个名字吧!”
“我再想想,想好再告诉你们。”公公有点不好意思。
再想想?分明起的男孙名字,现在不好意思说出来。
无论若敏内心怎么排斥,户口本上还是用了公公给女儿起的名字——孙卫荣!据说按照家谱起的。
此后,公婆也尽心尽力帮助带孩子,白天送过去,晚上接回来,孙浩然出差时,若敏索性住在婆婆家,晚上自己带宝宝。
自己没有娘家,若敏打心眼里把公婆当成自己的亲妈对待:每次回去看望他们蔬菜、水果不断,买料子给他们做衣服。
03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卫荣两岁的时候,小叔子家的儿子也出生了,公公当时就给起了名字——孙卫强。
十个月之内孙卫强的外婆帮助带他,断奶之后直接送到爷爷奶奶家,两个孩子在一起怎么可能公平对待?
有一次下班若敏接女儿,刚到大门口就听到公公在院子里吼:“怎么回事又把小弟弟推倒了?”
“不是我,小弟弟自己摔倒的。”女儿给爷爷解释。
“你这个死丫头嘴还硬……”后面公爹说的什么若敏再也听不下去,一脚踹开大门走了进去。
显然公爹没有想到若敏来接孩子,赶忙解释。
“什么都不用说,我都听到了。”若敏把委屈的女儿抱在怀里,然后定定地看着公爹,“你看重的不一定成才,看不重的不一定不成才,请你记住丫头也会长大的。”
然后进屋收拾好女儿的物品,连同女儿一起放到自行车上。
婆婆听到动静从厨房出来赶忙问:“咋回事?”
“没事!”若敏推着自行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晚上若敏把当天的事情说了一下,孙浩然解释:“老爹就那个样子,对我姐也是这样,不和他一般见识。”
“不让他们带孩子,再过半年荣荣就可以送幼儿园。”若敏语气十分肯定。
“这几个月怎么办?”孙浩然一时也想不出办法。
“找人看四个月,暑假我自己带。”若敏的语气没有回旋的余地。
“找谁呀?”孙浩然一时也没有 了注意。
“你在家做饭,我出去看看。”若敏边说边往外走。
很晚若敏才回来,进门就大声叨叨:“问题解决了。”
“咋回事?”孙浩然没想到这么顺利。
“还记得经常来补课的王晓红吗?她奶奶在家没事愿意帮我们带,每月给点零花钱就好,我上班时她到咱们家陪着女儿,我也能抽空回家看看。”若敏想说的是,“没有你爹娘我女儿照样有人看。”
从此,除非春节和中秋,若敏很少再去公婆家。
04
不和公婆家纠缠,若敏的精力放在经营小家庭上,支持老公的事业,培养女儿成长,工作上一点也没有落下。
单位上第一栋家属楼建起,若敏和老公拿出所有的积蓄购买了一套70平的小两居,偶尔有事不在家,女儿一个人在家也安全。
时光在不经意间流淌,女儿上初中的时候,孙浩然已经是科室的一把手,有点小权利,待遇不断提升,自然有点膨胀说话颐指气使,若敏虽然心里不爽,但没有对着杠。
女儿中考前夕,若敏果断在市里购置了一套三居室,用自己名字登记,房贷也从自己的工资卡里走。
女儿考到市里的重点高中,住在家里,若敏每周都去看望女儿,小长假更不在话下。
安顿好女儿,若敏就和老公商量:“以后女儿花钱的地方很多,要不咱现在开个户头每月定存一部分钱,当成女儿以后上大学的费用或者婚嫁金。”
孙浩然感觉不错:“你背房贷,我来存钱,存多少合适?”
“工资的一半就好。”若敏脱口而出。
“会不会有点多?”孙浩然觉得自己可控制的资金不宽裕。
“剩余的够咱俩生活就好,衣服、鞋子、穿品我来买,你也花不了多少钱。”若敏倒是淡定。
孙浩然想想也行,反正出门办事公家派车 ,自己花不了多少钱。
尽管孙浩然快奔五的人,保养得当,衣品不错,总是给人一种气宇轩扬的错觉,时不时引来年轻女性的青睐,他也乐意享受被瞩目的感觉。
对此,若敏内心一片悲凉,却什么也不说,陪伴女儿是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女儿本来基础不错,高中三年稳扎稳打,高考考到省城一所不错的大学。
从此,若敏支付女儿的学费和继续还房贷,孙浩然负担女儿的生活费还有继续存钱。
05
女儿大学四年相当顺利,孙浩然希望女儿毕业后回到本地工作,可是女儿却选择了留在省城发展。
工作刚刚稳定下来,若敏就和孙浩然商量:“女儿在外租房居住不安全,还要合租,咱们过去也不方便。要不然咱们用存款在女儿名下按揭一套房。”
“她刚工作哪有能力背房贷?”孙浩然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吃惊。
“大不了咱们不存钱了,公积金以外的商贷部分咱来负担。”若敏好像早就想好了似的。
“只能这样了。”看来孙浩然是真的疼女儿。
身上可支配的现金有限,职位上也难以上升,孙浩然身边的蝇营狗苟对他若即若离,多半时候打个嘴炮 而已。
女儿工作的第四年,若敏光荣退休了,办好手续先到女儿那边小住一段时间。
刚开始还没有觉得什么,慢慢发现不对劲:“女儿 有了男朋友要交往,分给自己的时间真的不多。”于是若敏找个借口撤退了。
住到市里,可支配的时间多起来,若敏参加了书法班,一周上两次书法课,其余时间自己在家练习。同时她又在自媒体平台开设账户,分享退休生活,很快积累了一大批兴趣爱好一致的同龄粉丝。
每天的生活丰富有趣,而且井然有序:
早晨出去晨练,顺带购买蔬菜和水果;
上午在家练习书法或者在自媒体平台更新文章;
午休后的时间自由支配,偶尔也参加社区的一些活动;
晚上静怡的时光里,追剧、刷视频、寻找创作的灵感。
真的印证了伍尔夫的话 :“女人要有钱,还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才能安心写作。”若敏用实际行动活出了自我,没有被困在围城里。
婚姻困住的是那个有责任心的人。
最初,想和你一家人好好过日子;
渐渐地,只想和你与孩子好好过日子;
然而,时光流转,只想和孩子好好过日子;
最终,痛下决心,只想自己一个人好好过日子。 这段心路历程,是许多人在婚姻里,从满怀期待,到一点点放手。
原来,负责任的只有我,我不是非你不可,但我们的孩子非父母不可。